别名:纳洼善马、真盘子、岩黄芪、黑芪。
基源植物:豆科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
拉丁学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打捆。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cm。主根粗长,圆柱形,外皮红棕色长10-50cm。
叶互生;叶柄长;托叶披针形,基部边合;奇数羽状复叶,长达15cm;小叶7-25,叶柄基部甚短;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3.5cm,宽5-11mm,先端近平截或微凹,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长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长5-8cm,有花20-25,花梗丝状,长2-3mm,被长柔毛;花萼斜钟形,被短毛,最下1个颧齿较其余4齿长大;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cm;雄蕊10,9合1离,子房狭长形,具柄。
荚果扁平,串球状,有3-5节,边缘具窄翅,表面有稀疏网纹及短柔毛,每节有椭圆形种子1颗。
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m以下的山坡石缝或灌木丛中。
生境分布:
产甘肃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生于山地石质山坡和灌丛、林缘等。模式标本采自甘肃临洮。根为著名中药材,名曰“红芪”,作黄芪入药并远销东南亚各地。
药材形状特征:
根圆柱形,少分枝,长10-50cm,直径0.8-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有少数支根痕,皮孔横长,色稍浅,略凸起。
栓皮易脱落,露出淡黄色皮部及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色浅,富粉性。
横断面皮部淡棕色,约占半径的1/2-1/3;
形成层环形,棕色,木部致密。
气微而特异,味微甜。以粉质多、味甘者为佳。
化学成分:
根含红芪多糖(HPS),微量元素(硒等),并含γ-氨基丁酸,(-)-1,3-二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5-羟基-2-(2-羟基-4-甲氧苯基)-6-甲氧基苯并呋喃,刺芒柄花素,阿魏酸烷(基)酯,阿佛洛莫生,甘草甙元,异甙草甙元,香草酸,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酯,6-羟基-2(2-羟基-4-甲氧苯基)-苯并呋喃,芒柄花甙,琥珀酸,β-谷甾醇,4-甲氧基苯乙酸甲酯,2,6-双叔丁基-4-甲基苯酚,正十五烷酸甲酯,棕榈酸甲酯,9,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亚麻酸甲酯,硬脂酸甲酯,阿魏酸二十四醇酯,3,4,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等等。
中药药性: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血虚萎黄;痈疽难溃难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益气补中蜜炙用。
临床应用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塘,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痛疽难溃,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备注:
同属植物中下列4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有代红芪入药者:
紫花岩黄芪:Hedysarum austrosibiricum B. Fedtsch;
川西岩黄芪:Hedysarum limprichtii Ulbr.;太白岩黄芪:Hedysarum viciodes Turcz. var taipeicum (Hand.-Mazz.) Liu;
锡金岩黄芪:Hedysarum sikkimense Be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