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距离路遥去世已经5年,距离《平凡的世界》第一次出版已经11年,我13岁。
暑假某一天,一个下着雨的清晨,雨有点大,不能去放牛,我在扫地的时候,抬头看见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封面有些破损。
就这样,第一次触摸到《平凡的世界》。
下着雨的夏末,坐在房间里面,靠窗的桌子前面,翻开一页又一页,安安静静的阅读。漫天乌云,空气中弥漫潮湿的味道,窗外的雨滴着瓦片,偶尔飘过桃子的香气。桌子下面,蚊子不时的叮咬光秃的小腿,于是,我左手翻着书,右手在腿上面不停的拍打,幸好是夏末,农忙已经过去,又下着雨,得闲,看书,废寝忘食。
自此,这本书便一直伴随我的成长,指引成长方向。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书看了不下六七遍。不同的阶段,经历不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最后,不敢翻阅。
第一眼,是被书的第一页学校分饭的场景吸引,那恰如当时我所经历的光景,初中学校只提供粥和大米饭,菜需要各自从家里带到学校。放学的铃声一响,值日的同学就奔到食堂,跑在前面的,就有机会拎到盛得稍微满一点的饭桶。其他同学则是敲打饭盒,在饭场等待分饭。男生在吃完后,往往还会奔到食堂,看看是否还有哪个桶里面有残留的饭。
97年,初二的我,站在这本书的起点。贪婪的想要通过这本书,窥探我的未来。站在饭场分饭的起点,经历我的郝红梅(或许也有侯玉英的存在),有死党,也会憎恶炫富的同学,或许能够继续学业,或者离家异乡打拼,会经历生死绚烂的爱情,然后平淡地过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安生立命的技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回忆,还有点……小骄傲,那是对于曾经经历过苦难的骄傲。
一个青春萌芽的年代,造梦开始的岁月。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如果要我作诗,我便写“撑着帆布伞,独自游走在狭长的田埂上,我希望逢着一个田晓霞一样的阳光灿烂的姑娘。她是有栀子花一样的颜色,栀子花一样的芬芳。”怀揣着梦想,就像个窃贼,小心翼翼的窥伺感情的蒲公英,在何处生根。依然敲打饭盒,就着咸菜开水吃饭。早晚上学、下学十几里路,和小伙伴们欢声笑语的奔跑。开玩笑说谁谁谁喜欢某个女孩,笑容的背后,默默念着,那个女孩,或许就是我的郝红梅。
阳光灿烂的午后,满眼的金黄油菜花,我告别了初中。
这本书,自然而然也被我带进高中的宿舍,闲暇之余,细细品味,与好友们共享。那时候的日子也很清贫,却也很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有几个死党,有自己的爱好,能够满足自己的小小心愿。财富什么的,根本就没在考虑的范围。晨鼓暮钟,昼夜轮换。如同少平在大桥下等待招工一样,充满了渴望,对于未来的渴望。父母说,没钱供你上大学,大学的学费你得自己想办法,当时我也不觉得有多么的可怕。大学里,没钱的时候,一天啃着两个馒头,又觉得自己孙少平了。
估计二哥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本书哪儿去了,我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大学借给同学后,不知所踪。倒也不觉得可惜,对方自然是因为喜欢,便留下了。大学里也读过其他作家的书,诸如《穆斯林的葬礼》、《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等等,然后在我心,《平凡的世界》最好,犹如人之初恋一般。
然而,一直对于田晓霞的离去,不忍直视,就像眼睁睁看着一朵花在手心凋谢。于是就不停的提醒自己,这只是路遥编的结局,事实上,她会回到他们相约的地方,他们会在一起过着美满的生活。再后来,当我踏入社会,对于婚姻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这种结论,我又有些动摇,经历了生死不渝的爱,他们即使在一起了,各种差异的存在,是否还能相爱一辈子。
最灿烂后的戛然而止!
自从读了这本书,英雄的梦不再有。我提醒自己,我们都是平凡人,饮食起居一日三餐,不埋怨于出身、不气馁于现状、不失落于孤单、不妥协于困难。直到某一天,回望过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感谢路遥,人生没有再来过,珍惜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