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读书的各位大概会认同这个观点:“学习”这回事本身就是需要学的。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读前思考:
你认为“高段位的学习者”需要掌握哪些能力?你对自己的定位是哪个段位?
为什么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总是充满了鸡汤和谣言?你了解“罗一笑事件”吗,你看到那篇求助文章的反应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跨学科或者跨界工作的人?最令你感到敬佩的是谁?
学习: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读前思考:
你是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或困惑,来阅读《精进》这本书的?
你曾经提过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它对你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
对于重要的问题,你一般会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学会提问
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驱动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
向自我提问是成为一名好的学习者的第一步。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识的地基。
理想的学习模式是"建构式"的。除了简单地吸收知识,学习者还要通过提问来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好奇地追寻答案,积极地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打开。
要打开这条通道,问题是最好的向导。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注意:提问的关键在于提出现实场景下、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
提问是将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提问者。
二、不要只做信息搬运工
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码”工作。解码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完全不一样。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解码的规律: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二)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教育心理学家把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和“适应型专长”两类。
具有常规型专长的人具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知识系统,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
具有适应型专长的人则可以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进化”,通过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来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三)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应该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在了解得基础上,知晓)。
三个寻找解码入口的路径,供大家参考: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3、技能是学习的终点
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中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它们最富有启发性。” 这,大概就是解码的要法了。
读前思考:
我们总是在寻求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方法才最高效呢?
学习重要还是技能重要?
对于知识我们应该如何融会贯通呢?
三、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也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一个基本的学习理念: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这个观点是有心理学根据的,我们在实践的时候会输出已经学会的知识,这个输出的过程就起到了“记忆修改器”的作用。也就是说每增加一次输出,每增加一次实践应用,我们头脑中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就会得到一次增强。这样,我们头脑里的知识就会越来越牢固和系统。
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学习方法中有效性最高的。
(一)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对很多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不愿操练、不肯操练,而是不知道如何操练。
对此,我想再提出一个重要的学习理念,就是: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
什么是技能?是把信息和知识融会贯通以后的应用阶段,这里并不是指所谓的“实用性”,事实上,炒股、说服、写作是技能,审慎思考也是一种技能。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这段话非常精彩。它可能颠覆了我们以前对学习的认知。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就是学习知识,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掌握技能。
对于知识的操练并非全无章法可循,在“知识技能化”的理念之下,我们至少可以尝试以下三种知识操练的方法:
①写作式操练,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
除了更深层的理解,写作带来的另一个明显的益处,是获得反馈。“获得反馈”是练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如果没有反馈,你在练习时发生的错漏自己无法察觉,导致你无法去校正,那么做再多的练习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对操练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自学怎么来获得反馈呢?
一个方法是找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的“写作同伴”(peer writer),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初稿之后,首先从写作同伴那里获得专业的反馈意见,然后接着修改完善,两人便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经典作品当作老师,让它们来给自己反馈。
②游戏式操练,如果我们把对知识的操练当成一种游戏,那么这种操练就会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如:"反事实游戏"
③设计式操练,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如"交错练习"
总之,知识的操练,既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
(二)在看书的时候,我们怎样培养我们的相关技能?
我们应该把看书作为个人成长和磨砺的一部分,看书和练习、实践、解决现实问题集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为读书而读书。
我们应该把阅读作为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阅读引发我们思考,思考引发我们行动,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融合”是我们对待知识应有的态度
知识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会发生任何效力,必须把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发挥知识的威力。而且联结越紧密、越广泛、越频繁,这种威力就更大。
读一本书的时候,有心的读者会把书里的各种知识串联起来,比如应用思维导图这类工具,这就能显著提升读书的效果。而更进一步:就是寻找不同书之间的关联,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融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1.迁移:就是说把看似不同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中。这种方法在许多发明、创新中经常用到,所以可以想见,迁移法往往是新思想的来源。因此我们哎平时的学习和思考中也需要特别重视迁移方法的应用。
2.印证:就是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似点,让我们能够根据确信其中的内容。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一个“三角验证法”原则,就是对于同一个结论,最后有至少三个不同信息渠道的来源作为佐证,才是更加可信的。
3.互补:这个方法也很重要,因为一本书里的论述很可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综合不同书里的内容,这样我们的知识就能更加系统,更具有包容性,有更大的视野。
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而且我认为,融合不仅仅是在看书这一件事上体现,我们平时工作中的心得、和牛人聊天时的收获等,都可以和书中的内容加以对照,把我们所有的经验融合在一起,才是对我们最为有益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