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和自我觉察
大家好,今天是戒吼第三天,前两天群里的讨论非常精彩,大家敞开心扉,谈起原生家庭给自己的伤害。 成年后的自己,虽然表面上看与常人无异,但实际内心千疮百孔,严重缺乏爱的能力,情绪管理这块更是一塌糊涂。 有了孩子以后,由于自己的易怒,让孩子很受伤,亲子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让妈妈们尤其心痛的是,孩子也学到了自己的坏脾气。 这样的结果,真的让人唏嘘。不过妈妈们从孩子的表现中已充分认识到坏脾气的危害,自己也有强烈的改变意愿,并希望能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这点来看,经历虽然惨痛,但是却也能转变为财富。
在看大家描述自己的经历时,我发现其实妈妈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非常棒,这说明了妈妈们都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愿意自我反思。能够看到孩子的各种“毛病”是表象,其根源在于自己之前的不当对待。能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了不起的! 尹老师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希望家长们能有这个认识,孩子没有问题,不需要改造,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家长改变了,孩子的所谓“毛病”也就不存在了!亲子关系重建的关键在于家长改变的意愿有多强烈!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呢?说实话,自我改变之路,非常难走。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慢慢形成的,想要改变,需要努力去自我觉察。 其实我们的身体非常的爱护我们自己,它常常会用痛苦,生气,愤怒,焦虑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来提醒我们,你在遭受攻击,请进行自我保护!所以不要害怕情绪的出现,它的出现是身体的本能,我们无法控制! 这个身体的报警器非常灵敏,但它只管报警,对于情报的真假,它却不予区分。至于你是否真的在遭受别人的攻击呢?这个就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自我觉察了。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与身边的亲人说话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就能让你火冒三丈,突然被激怒,或者是情绪立马不好,整个落入谷底。
举个例子,我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自我感觉还不错,挺能衬托自己身材的优点的,也把不完美的部分给遮挡了。但是老公突然说了一句,怎么有点像村姑啊。我的情绪立马就不好了,虽然嘴上会说,你眼光不行!但其实心里备受打击。情绪报警器响个不停,提示我遭受了攻击。 但是老公并没有做什么啊,他只是发表了他对我衣服的看法,我完全可以不理会他,因为在他发表言论前,我对自己的衣服还挺满意的! 问题出在了哪儿呢?为什么我的身体提示我遭受攻击了呢?
我深入的剖析了一下自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别人对我否定,尽管我不认同,但我就觉得接受不了。他否定的是一件事,我却感觉他否定的是我整个人,这让我很郁闷。 第二,我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尽管说的是衣服,但是马上就联想到身材上了。
觉得老公在嫌弃我,但其实是自己嫌弃自己。 歪曲别人的意思,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自卑,因为直面身材不好的事实,会让我更痛苦,为了逃避痛苦,我还不如怪别人,认定是他在攻击我,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反击了。
当我进行这个觉察以后,我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我了解到老公并没有攻击我,是我自己的固有思维在作祟,所以心中对他就没有了芥蒂,而我也更了解了自己。
我举这例子,为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在生活小事中去一点点的感受觉察自己,是不是有一些固有的思维,在控制你对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做出过激的反应。 做这个觉察练习,厘清一下这个外来的攻击警报的真假,真的是别人在攻击我们?还是我们自己的固有思维导致的?先觉察自己,下一步我们再来看怎么做来控制我们的反应方式。
@果果妈~5岁~男孩儿~北京@hon9 3周9 福建@【辅导员】叶请问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最自然母子关系。母亲用爱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假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通过孩子觉察到自己,因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表现的最为真实、最为袒露。我们和孩子之间也本应该是最亲密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暴露我们,甚至是放大我们在外面都不可能暴露的那些缺点和问题。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使我们感到很苦恼。 我很赞同这样的话,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修炼自己的过程。
我自己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就是: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孩子们,他们让我看到了那个隐蔽的自己,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让我又一次真正的成长和不断地去学习,去自我完善。
假如让我给亲子关系定义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爱、尊重、平等、接纳、信任、成长。
爱: 不仅是给予,更多的是得到,你在给予的同时,也深深地在享受着爱
尊重: 是我们与孩子互相尊重,让孩子知道我们有情绪,只是我们需要修炼让我们不要随意地去释放我们的情绪。我们是成年人,我们应该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平等: 我们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并不是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我就应该控制你,你就应该听我的。
接纳: 我们接纳的是孩子,不接纳的只是他的一些不得体的行为。而我们也有责任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得体的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不得体的行为,而去否定他这个人。
信任: 相信孩子向上向善的本性。
成长: 不是任何单独的一方成长,而是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