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买书也喜欢看书,但不知道从哪养成的毛病,看书绝不看第二遍。
书就摆在书架上,但是每当书荒时手摸过书架,还是下不去手,每次都被父母说“看一遍就搁那太浪费,也不让卖,放那占地方”,但我心里总是看的时候激情澎湃,合上书的那一刻想这么好的书以后有机会一定再看一遍,结果再就不会打开了。
这种感觉很像买回来的衣服,当时很开心,觉得穿起来特别合适,以后经常穿,结果可能几次后就不想再穿了,压箱底好久也舍不得扔,越堆越多。
在学校的时候还好,因为主要读物是小说或者名著类,当时看看心里产生一丝松动,或感慨各行业不易更加尊重他人,或体会家庭之重,更加珍惜身边人,一本书凝成一个感受,人的良好品行就那么些,很多小说主题都很类似,都在强调类似的主题,看一遍还可以说得过去。
但工作以后,看的书更多的偏向致用类书籍,看完一遍,放在书架,结果就像手心里的水,不断的流失,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觉得看了那么多书怎么感觉还是什么都没记住呢。
想想读书时的古诗,还有九九乘法表,经历了多少次的重复学习考试,我们现在才能快速的口算,背的最熟练的,还是那些背的次数最多的。
那我是如何发现读第二遍好处很多的呢?
今年6月读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实说这本书也很简单,就是七个关键词: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综合综效、不断创新,看完一遍,按之前了解了就结束了。
但是今年养成写周盘点的习惯,感觉这本书的概念很适合,就按照这七条原则周盘,但是一个周就出现了问题,概念知道了,但不了解了,例如积极主动提现在哪些方面呢?没法自己做评估。这就尴尬了,马上去翻书,把积极主动的概念看了一遍,这才明白这个概念是如何导入的,如何评判的,就这样梳理概念的时候又把书看了一遍。
其实我们看完一本书,很多情况下是只达到知道概念的层次,但具体如何运用,作者推断时的案例我们都没弄明白,就像看到家门口有一条河,我们知道一条河,但河流的源头,能否饮用,河流的长度等我们都不知道,很像囫囵吞枣了。
这样看书的效果仅是聊胜于无,满足了我们学习的内心,却满足不了我们生活甚至加薪的需要。
当我发现自己这个问题后,就开始有规划的回看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好书,坚持后我又发现一本书我们以为看过一遍再看第二遍就没意思了,实际上即使第二次也完全都是新发现。
我第一次看书看到喜欢的或者实用的喜欢在书页下角折一下,也为了以后翻看的方便,一次我看一本演讲的书籍,第一次觉深觉收获很多,也尝试了一些方法,比较有效。不久有一场大型的汇报演讲,我就又翻看了一遍,还是折角,这次我折的是书页的上角,结果第一次和第二次折角的地方很少有重复的。
过后我思考原因,每次看随着经历或者当时心境的不同,关注点都会有所不一样,而第二次阅读因为有过一次的阅读,对之前重视的重点会有一定印象,脑海中自动将其定位为旧知识点,第二次阅读,大脑会自动寻找新的知识,自然会发现第一次未发现的好事物。
我有时也在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能是大家都是第一次阅读,阅读时不自觉地带入自己当时的心境,就像盲人摸象,关注的是和自己最相关的。当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也许一千个读者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呢。
我们现在缺乏的永远不是信息,信息已经太泛滥了,我们缺乏的恰恰是专注力。读了第一本,就会发现还有第二本,第三本,无论哪个领域,每年都不缺乏新书籍的出版。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新的书籍,那就像逐日的夸父,最终必然会精疲力竭,而我们大多数人信念与夸父相比还差的很远。
犹太民族以阅读闻名,犹太人书中有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茅盾先生能把《红楼梦》读100遍,我们呢?是否还在迷茫于书海之中,愈沉浸,愈无助。
第一遍阅读找到一本好书,然后不断的阅读这本好书,我相信一本书阅读100遍的效果肯定要好于读100本书。
重复读一本书需要决断和耐心,成功同样如此!
我是张严心,开始改掉自己看完就扔的习惯,你也可以尝试一下,阅读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吃掉这本书,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