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出门,闻到一股熟悉而甜腻的香气,原来春意正浓,门口那棵梧桐开花了。
不是很喜欢桐花的味道,少了几分清新淡雅,凭添一些甜腻,让人觉得浮躁。但是今天,这味道却让人遐想。
一个淳朴的村庄,一棵繁盛的梧桐,一块光滑的石条,一群嬉戏的孩童。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这棵树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而如今,树不在了,人走散了。
小时候,几户人家的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一棵梧桐树,那棵粗壮的梧桐树下有一个长长的光滑的石条,石条前面有一块不算大的空地。这里,便是我和小伙伴的根据地。那时候放学后没有那么多作业,我们都会聚集在此。那时候长长的寒暑假都是在这棵树见证下嬉戏度过。
放学后,一群小伙伴呼啦啦出来,人数不够就会唱起那首儿歌:小孩们,都出来玩。没有钱的拿鸡蛋,没有鸡蛋拿挂面~其实哪用什么东西,人出来就已经够了。在那棵梧桐树下,上演着一幕幕冰糕化水、跳格子、跳皮筋、小马过河、躲猫猫、丢手绢的游戏。还有很多渐渐被人遗忘的跳皮筋花样,渐渐淡忘的游戏方式,这让我有些遗憾。
这些游戏中,最具乡村气息的,大概就是活泥巴吧。活泥巴并没想像中简单,也需要一些技术。首先是取材,小时候村里有几口窑,大人们会烧一些陶缸之类的器皿,而活泥巴最好的原材料便是取自这里的黄胶泥,有时候大家觉得太远就在地里找一块比较好的土地挖一块。选取了泥土之后,还要找一个比较大的石头,这个大石头是我们的工作台。活泥巴的过程中,不能太稀,太稀不易成型,不能太干,太干捏不动还易裂。泥巴活好后,我们一般会进行一项比赛,取一块泥巴,捏成碗状,碗口朝下用力摔在石头上,然后泥巴就会鼓破一个洞,这个洞要别的小伙伴给你补。当然,你也要帮小伙伴补,对,我们就去靠这种方式赢泥巴。这个比赛对活的泥巴的质量,扔泥巴的时候的角度和力度都有有一定的要求。比赛进行了一段,大家倦了这种玩法,就拿着各自的泥巴,进行各种创作,捏动物也好、捏器皿也罢,各种创意,那时候捏的比较多的是带天线的大哥大。捏好之后就放在“工作台”上晾晒,大家说过几天再来,然后就去一边玩。然而,那些捏好的泥巴,我们很少再次想起,大多数被我们遗忘,被大雨冲刷,散落在梧桐树下。
一年年度过,梧桐开了又落,我们也渐渐升入小学、中学,在梧桐树下度过的时光越来越少。突然有一天,发现石条不见了,大人们说搬去修桥了。再突然有一天,梧桐树不见了。从来不知道梧桐树属于谁家,但是知道梧桐树被砍的那天,心里很不舒服,仿佛失去了什么……
而现在,不仅仅石条没了,梧桐死了,就连那些往昔充满生机的庭院,有的拆了、有的残败了,那些儿童也长大了。而今闻着这熟悉的香气,看着前面小广场嬉戏的孩童,我知道,故事还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