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过周末,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已经有过很多这个电影的影评,大多围绕孩子的择校问题展开。作为一个还没有孩子的人来说,择校问题我就不谈了,以免落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事实上,这也并不是我对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动。
故事其实并不新鲜——亦如其他备受赞誉的印度电影,不服不行,他们就是有办法把简单老套的故事或道理展现得让人不厌烦,让人欣然接受。服装店老板拉吉凭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明,让整个家庭跻身中产阶级,可是——显摆一下社会学常识,中产阶级,在哪个国度都是社会性焦虑的来源——他的中产阶级妻子焦虑了,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进入全国第一的英文教育学校,开始了各种折腾。
整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在展示着这种折腾,折腾的高潮是,在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之后,他们找到了突破口。原来,那个著名的最难进的学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是空出来留给贫穷家庭学生的。在伪造了贫困证明之后,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家庭检查,他们搬进了一个贫民区的小破屋。就在那条小巷子里,他们和隔壁邻居——一个真正的贫困家庭发生了关系,也在相处中渐渐感受到温度,那对贫困夫妇给了他们很多无私的帮助。甚至,当拉吉的贫困检查过关之后,邻居家的丈夫还在操心他家拿不出入学要交的钱,为了给他女儿凑这个钱,他故意让豪车撞伤,拿到赔款给了拉吉。
拉吉女儿进了那些学校,而同样递交了申请的邻居家儿子却没有能进去。拉吉一家回到了自己的中产生活中,但良心不安,于是,他们找了一家条件很差的公立学校,出钱资助那所学校,让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并且是匿名捐赠。
剧情继续发展。贫民区那个淳朴热情的邻居丈夫,得知儿子现在读书的公立学校是有大好人支持的,他觉得非要感谢恩人不可,拎了一串香蕉就找上门了。结果,东窗事发,这个大老板居然是拉吉。换谁都会觉得愤怒吧,他甩门而去,表示要去告发。他确实去了,但是在前往校长室的走廊上,他碰到了拉吉的女儿,这位善良的贫民,在小姑娘纯真的笑脸中融化了,他放弃,离开了。
因为怕他告发,尾随其后的拉吉夫妇,看到了这一幕。一直以来备受良心折磨的拉吉,终于苏醒了。他决定主动找校长坦白真相,妻子苦苦哀求,因为在她看来,这会毁了女儿的前途。拉吉跟妻子说:“一直以来,我都努力要做一个好丈夫,可是,如果我连一个好人都不是,我怎么能做好丈夫。”
他跟校长坦白,结果校长并没有因他造假而开除女儿,只说把女儿的贫民学籍换成普通学籍。现在的问题时,空出来这个贫民学籍怎么办?拉吉提出,当初是他用欺骗抢占了贫民邻居儿子的入学资格,他请求让那个小孩填补这一空挡。可是,校长拒绝了,因为这种高级学校,每一个学籍都是她可以利用的资源,她要留给她能用得上的人。
拉吉彻底清醒了,他利用入学大汇演的机会,在全体家长和校董面前跳上大礼堂的台阶,进行了一番颇为动人的演讲。句句在情理之中,可是,整个礼堂坐着的都是中产阶级啊,他们中有些人听的时候在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但是当拉吉演讲结束,有人想站起来稍一动身却在身边人的眼神之下又冷静下来。中产阶级的觉醒靠一两场演讲是不可能完成的——导演和编剧真是了不起,真是了解真实的世界啊,这样的处理也是我为印度电影叫好的一个原因,他们该煽情的时候绝不冷静,该表现现实的时候就绝不被虚假的情绪带着走。
最后,只有拉吉的妻子站起来了,两人并肩走出了学校,把女儿送去了那个公立学校。
——这个电影,可以分析的点太多,择校的问题,中产阶级的问题,贫困的问题,友谊的问题等等。但如果只能挑一点,我会说,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主人公意识到了错误,也认了错,但是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他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尽自己全力,去修正这个错误。
是的,尽全力,而不是轻忽忽地。他试图轻忽忽过,比如出钱——应该是不小的一笔钱,去资助那个公立小学。但他的挣扎无法停止,直到他尽了全力,做了该做的一切之后。他那个不安的良心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胸膛。
受着良心的折磨表面风光地过下去,和良心平安地活在真实的生活里,拉吉选了后者。
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