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次写林黛玉的容貌是在“林黛玉进贾府”这处情节中。黛玉在母亲去世后,来到贾府外祖母贾母的膝下。祖孙二人相见,念起逝去的贾敏,相对而泣。
在此处,曹雪芹借众人的视角交代了林黛玉的大概容貌,此处为略写——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对于此句,脂砚斋评道:“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
概述黛玉的写照,“自然风流”可谓恰到好处。
01论“风流”
提起“风流”二字,今天的很多人只晓得其中一个意思,即涉及男女情爱的品性或事迹。很明显,书中评价林黛玉的这个“风流”明显不是这个意思。
“风流”的古义中,本意是杰出不凡、风雅洒脱之意,其次才是男女情爱、放荡不羁等意思。
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还有《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都是用了“风流”的本义,意在赞扬那些杰出不凡的人物。
不过,黛玉与上面诗词中的风流还不一样,有其独特的地方。
02美貌
林黛玉的风流是一种美。
论起黛玉的美,整本《红楼梦》中,能出其右者并不多。
今天,我们提到林黛玉,可能87版陈晓旭扮演的形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一印象了。但是,导演王扶林曾经在讨论林黛玉容貌的时候说:
“陈晓旭啊,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缺点,长得不够漂亮。林黛玉还应该再漂亮一点。”
曹雪芹在书中借贾宝玉的视角,对林黛玉的容貌进行了一次经典的正面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脂砚斋评道:“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以病西施作比,可见黛玉之美是天生丽质的柔美。
难怪风流成性的薛蟠在初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03诗才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黛玉的风流气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才华的外显。
论诗才,《红楼梦》中能与林黛玉相提并论的唯有薛宝钗了。贾元春省亲的时候,曾出题试过众姊妹的文采,并当众评价道:
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元春这句评价是极为中肯的,从之后不管是海棠诗社,还是元宵灯谜,薛宝钗和林黛玉也都在诗才方面表现得高众姐妹一截。
不过黛玉和宝钗还是有区别。
宝钗作诗并不动情,多是词韵之巧,顽乐罢了。有一次,宝玉提到他曾将姐妹们在园中作的诗拿到外面去传阅,结果被宝钗批了一顿。因为宝钗受礼教的影响太大,觉得女子作诗总是不入流的事情,传出去让人笑话。
可是黛玉不同,她作诗往往是有感而发,正如孔子所言“诗言志”。因此黛玉的诗是有灵魂的,像水一样灵动。因而也就显得比宝钗胜出一筹。比如她在海棠诗社所作的这首《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颔联的这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暗中以海棠自喻,道出了自己海棠一样的孤高品性。
04真性情
要论美貌,黛玉与宝钗难分伯仲,或许还略逊秦可卿和薛宝琴一些。最让黛玉与众不同的其实是她的“真性情”。
不同于宝钗的冷漠和压抑,黛玉仿佛对世间的生命都饱含了真情,而且也不刻意掩饰自己的真情流露。
看到春去花落,黛玉心中伤感,为花立冢。她由花想到自己,情至深处,竟吟出一首《葬花吟》。
要论真性情,《红楼梦》里也就贾宝玉能跟林黛玉相似了。也正是因此,两人才惺惺相惜,互敬互爱。难怪在宝钗、湘云、袭人都跟宝玉大谈仕途学问的时候,宝玉道: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总的来看,林黛玉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的美貌、诗才、真性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也可以说,林黛玉创造性地定义了“风流”这个词。
作者简介:Note读书,一线教师,百家号优质原创作者,致力于经典阅读分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Note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