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说: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现有说:聊天止于“多喝热水”。
女:我感冒了。
男:多喝热水。
女:我发烧了。
男:多喝热水。
女:我胃痛。
男:多喝热水。
……
女生要安慰撒娇、要抱抱要举高高,但是男生完全没有考虑女生想要什么,只会回答“多喝热水”,这种聊天谁还想继续下去,于是男生成功躺到了女生的黑名单中,换做是我,遇到这种“聊天终结者”巴不得上去打一架……
其实我们日常说话也是一样,如果和别人的交谈过程中,不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或者是过分地强调自己,那么这段对话其实并没有达到双方期待的效果。
美国沟通专家、演讲大师、专业发言人凯伦·伯格在《如何实现有效社交》这本书指了条明路。
建立听众档案,谈话时多多考虑三个问题:
沟通对象是谁?
他遇到什么困难?
什么能激发他的兴趣?
有一次下午我问一位同事小姐姐,“昨天的简报写完了吗?写完了我就去编辑微信发公众号了。”小姐姐满脸歉意对我说:“不好意思啊,小A在我这聊天聊了一上午,我跟她不熟就没好意思打断她,所以还没写完呢,我下午加急一下。”
同事小A是个学霸,她有一年的留学经历,话痨,所以她的说话方式给我留下的印象主要有三:
1.优越感满满,话题永远围绕自己;
2.肢体语言多,凶凶的表情配上比志玲姐姐还嗲的声音(自行脑补);
3.话不好好说,爱夹英文。
她似乎成功地避开了上面的三个问题,我替她捏一把汗。
不得不说93%法则真的说明了很多问题,小A给我留下的三个印象,全都“归功于”她的身体语言、表情以及表情。
我和别人交流特别容易出戏的情况无非有三:
1.说的内容我不感兴趣;
2.肢体语言太多;
3.声音不好听。
研究表明,每次交流,绝大多数人通常也就只会记住我刚刚列举的几个方面,但是这却是占到了总体印象的93%。
也难怪我越来越抗拒和她交流了,这不怪我啊,她踩到了所有的雷区!
我给别人的印象是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样子,因为我日常交流大多时候都是一脸笑,我甚至可以做到微笑着爆粗、微笑着说狠话,微信聊天都是满屏“哈哈哈哈哈”,所以真的有几个同事问我,为什么一天到晚都那么开心(长得美当然要多乐一点咯哇哈哈哈哈)。
这可能就是我平时“训练”的效果吧。
确实,身体语言是可以训练的,但不是我前面说的“傻乐”,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训练方法:录制一个两到三分钟自己说话时候的视频,仔细观察自己的声音、神态、肢体动作等,也可以请别人指点指点。
因为我们有些微小的表情,或者是习惯的动作,自己平时是难以察觉的,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动作神情是特别讨人喜欢,而哪些又让人看了会觉得这人特别不自信呀、咄咄逼人啊,或者更直观的,听听自己说话的语速音量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反复回看视频了解到的。
而剩下的7%就是你说话的核心主题了,要词汇简单,直击要害。比如向对方介绍自己:“性别男,爱好女,有房有车房都加名,我妈游泳很给力……”中心思想简直是高亮加粗自带下划线。
女人聊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切换自如并且漫无天际。而一次有效的交流还应当保证不跑题,在问对方出行攻略,对方说起团友八卦,这就是典型的偏题,甚至还有一言不合就开车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能会强行跳车。
如何才能把话题带回正道呢?
这就需要你采用鱼熊技巧来引导对方的话题了,就是鱼也要,熊也要,回应对方的同时,再围绕原本的话题对他提问,或者承接自己的话题。
比如对方问你某某餐厅好不好吃,你可以说喜欢哪家日式料理,因为最近再追一部日剧,于是你就可以把谈话的主题默默地带到日剧上面了。
所以面对别人的提问,我们不光可以思考如何回答,还可以想想怎样带他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肯定对方观点的同时,也表明自己的观点,把握整个谈话的方向。
有效沟通其实也就是懂得尊重、懂得理解、懂得关注。
我们都渴望被别人尊重、理解和关注,但是别人也同样渴望,所以沟通既包括表达也包括聆听,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彼此的亲密关系,所以让我们好好说话,成为相亲相爱的小伙伴吧(再不然就打一架吧)!
参考书目:《如何实现有效社交》[美] 凯伦·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