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亲写的散文诗》泪流满面,已经不记得上一次为一首歌如此动情是什么时候。
这首歌的角度很有意思。歌曲的主歌部分,从1984年娓娓道来,一个初为人父的男人描述着自己窘迫的生活。没钱给孩子买饼干,修坏掉的缝针机,还要琢磨如何找同事借钱,所以连晚上的露天电影都没心情看。
最击中我的是那句「蹲在池塘边,狠狠给了自己两拳」。我完全能够感受到1984年的那个深秋晚上,这个男人的痛苦和无助,被生活如何压得喘不过气。
这是一个平凡而善良的父亲,他在生活上没有抱怨别人,也没有因为不如意而“打老婆”,相反,却在没有人的地方,发泄在了自己身上。
十年后到了1994年,生活在继续,孩子长大了,进入了青春期,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烦恼和忧伤,却不愿和父亲吐露太多心事。那时候父亲幻想的是若干年后,孩子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娶了妻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而对于这一切美好的幻想,这位父亲的寄语,却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一句——
「但愿他们,不要活得如此艰难」
写到这句的时候,我眼眶又湿润了。我被感动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父亲代表着的中国人的单纯、隐忍、善良,这种最基本而朴素的品质。
这是那个年代一个中国的普通家庭的生活,被这个普通的父亲记在了日记里,点点滴滴。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些被写在日记里的文字,若干年后,长大成人的儿子翻了出来,多年以后,泪流不止。
它不仅仅是属于这个家庭,还能代表一个时代。
这也是民谣乃至流行乐伟大的地方。优秀的音乐,是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尤其是,当掌握话语权的大音乐家们,以辉煌的乐章鼓噪出走进新时代的璀璨曲目时,总要有一些人,去卑微的纪录时代洪流下,平凡人的小小故事。
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人歌颂成功者们的丰功伟绩,总要有一些人,记录“失败者”的故事。尤其是,当现在很多人已经熟练掌握如何羞辱贫穷和底层人的时候——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你穷你有理,你不奋斗当然养不起孩子啊。
很想对这些人说,《父亲写的散文诗》里,那个给孩子买不起饼干的爸爸,他是因为不努力、不奋斗而贫穷,而生活艰难吗?
时代洪流的卷裹里,有时候你只是运气恰好不错罢了。
我很喜欢李健最后加进去的歌词。许飞的原唱,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单纯怀念,而李健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整件事情的立意拔高,将这位父亲的经历,折射出“多少人”心酸的往事。
当然,也许有人说李健这属于画蛇添足,太满,满得溢出来了。我只能很遗憾的说,在这个音乐被大多数人拿来单纯发泄和娱乐,变成动词打次的舞曲民族风小苹果的时候,很多人对歌词的审美品味和能力已经基本消失了。如果李健不点出来,写得直白一点,也许他们就真的不懂。
和《父亲写的散文诗》相比,《十点半的地铁》显得没那么沉重,也没有那么多催泪的地方。但这首歌也很打动人。
它描述的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晚上末班地铁的众生相。他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时候,在中关村上班,住在东直门。
那时候地铁没现在这么发达,我要先坐公交车到地铁,然后二号线换一号线,然后再坐公交,再走路,才能到理想国际大厦上班。
整个过程需要两个小时,如果公交车堵车就要更久。有时候我下班十点了,困得不行,经常在车上睡着,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如今回想起来,好像挺浪漫的,可当时的我,却过得当然没这么文艺浪漫。因为一旦做过站,晚了末班车,就得打车回家,而那价格,远远高出当时地铁仅仅两元钱的交通费用。
对于一个月只有3000块工资的我而言,我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在这座城市里活下去。
但还在架不住太累,太困。更有甚者,最夸张的一次,我在二号线睡着,绕了好几圈,还是因为最后一班了,列车员叫醒的我。
所以,我听这首歌里唱道“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的时候,内心触动了。这首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曾经在地铁上累得睡着的人,心有戚戚。
它写的也是一些很平凡的人。胖胖的姑娘,左摇右晃的阿姨,张大嘴打鼾的大叔……这些人也是不被纪录的平凡人,但幸好,有李健,有刘锦泽,有这样有心的歌手,将这些平凡人的面貌,刻画在了歌曲里。
非常喜欢李健举重若轻的演绎方式,不夸张,不洒鸡血,不飚高音,安安静静,简简单单的,唱进了听众的心底。
流行曲,不仅仅只是拿来流行的。流行是一首窝心的歌,突然间说过就过。流行过了,还能被人铭记,那才是真正好的音乐。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儿子 已是真正的男子汉
有个可爱的姑娘 和他成了家
但愿他们
不要活得如此艰难
这是那一辈人 留下的足迹
几场风雨后 就要抹去了痕迹
这片土地 曾让我泪流不止
它 埋葬了
多少人心酸的往事
——《父亲写的散文诗》
我也疲倦了
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悲伤的 难过的
在这里我没有力气去想
城市的夜 在头上 沉默经过它的心上
尽管它千疮百孔
仍在夜里笑得冷艳漂亮
我已疲倦了
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沉重的 烫手的
在这里都可以暂时放放
等到了站 下了车 余下的路还有好长
不去想 管它呢
让风吹在我脸上
——《十点半的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