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请到厦门来博饼
最厦门,最好玩,最有意义的中秋佳节
厦门特色中秋博饼(跋饼)的由来
中文名
博饼(跋饼)
外文名
pua̍h-piánn Moon cake betting
性质
民俗活动
起源地
福建厦门鼓浪屿
发明者
郑成功及部属洪旭
中秋明月夜,最美团圆节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
一样的中秋月,不一样的月饼文化。
在闽南中秋会饼,抒发多少团圆之意;
一轮明月,海峡两岸共赏之;
六颗骰子,手足同胞齐乐之。
希望把这温馨的时刻传承下去,传递到海峡对岸,传递到五洲四海的华人心里去。
在厦门特别是一进入农历八月份开始,街头巷尾就会时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骰子敲陶瓷碗的响声,人们欢声笑语,响声不断,声浪一阵高过一阵,这时你只要有时间进去观看,基本是会被现场气氛所感染,比过春节的场景还喜庆还热闹,这就是厦门最隆重的大中秋小春节,参与博饼的人都希望博到状元,把这一年的好运气博到手,厦门人认为如果你今年博到状元,今年一整年都会有好运连连,因此博饼还带有祈愿的心情,都会很认真对待。
厦门博饼的习俗流传最多的一则故事与郑成功有关:大约在1660年前后,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节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成功与兵部衙堂的属员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洪本部巷的(今厦门市思明区开禾路洪本部33号洪本部巷,一头连开禾路,一端接磁安路。在洪本部巷33号附近的洪本部巷中有一些房子与众不同,它们用石头砌起来,墙脚下还有特殊纹络。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皇清 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是以郑成功骁将洪旭而得名。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洪旭设“兵部衙堂”于此,简称“本部堂”,巷称“洪本部”,内有洪旭祠堂住宅。)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以宽慰士兵离乡背井之情、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让士兵们赏月博饼、品茗谈天。
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最终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
于是,这个独特创举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另据《福建风物志》记载:在闽南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 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以及台湾离岛金门县,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金门,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博饼名称与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我国特有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于隋唐,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共经历了1300多年。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中落,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科举制发展到清代,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这也是中国古代的男人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是阶层上升通道最快速的首选,正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时。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历代福建科考名士:
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进士),明清进士933名,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民族英雄林则徐,侯官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福建莆田:
莆田为“文献名邦”,历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较大)。
福建泉州:
自唐贞元八年(792)欧阳詹首登“龙虎榜”,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县(包括泉州市区三区、今晋江、石狮)进士1299名。
博饼准备:
1.大瓷碗一个(要有点深度,而且要瓷碗才好,才能让骰子在碗里跳动)
2.骰子1付6颗
3.会饼1套
中秋月饼在厦门美名曰:会饼
会饼数量及名称含义:
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63块月饼汇聚而成的,含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
我国古人认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王,所以用六十三之数。
也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会饼分别设置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按所博到的骰子点数得饼,最终夺得“状元”者最为幸运。
会饼尺寸大小:
一状元饼1个,直径约20厘米,民间习俗认为博到“状元”的人意味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二对堂饼(榜眼)2个,直径约13厘米左右;
三红(探花)饼4个,直径约10厘米左右;
四进(士)饼8个,直径约8厘米左右;
二举(人)饼16个,直径约5厘米左右;
一秀(才)饼32个,直径约1.7厘米左右。
厦门传统博饼游戏规则:
用1付6颗骰子放在大瓷碗内投掷。
博规主要有多款:
一秀一颗红四、
二举二颗红四、
三红三颗红四为得饼。
四红四颗四点红、就是状元,若在带两颗一点红的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花”,可获状元和两个对堂共3个大饼。
想获状元的以出现四颗四点红为起码级,其中又以四红点带多少点比大小;
“五子”出现即压过四红,即“五颗”除五个红四以外的任何五颗一样算为“五子”,又以带多少点比大。“五红”就是出现五个红四点,压过“五子”,其中又以带多少点比大。
称为“对堂”的榜眼、探花出现一至六点都有得饼。
此外,还有极少出现的“六朴红”,即六颗四点出现。
“六朴红”得主,就可得全部会饼,但一般友好相处,得主只拿状元和对堂,其余就分送给大家吃。
“六朴黑”是指出现除六颗红四点以外的任何六颗相同的。“六朴黑”出现,大家可熄灯抢饼,但现在一般不再采用。
在会饼中,还有个传言“三红”饼的味道最好,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永乐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试,状元名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儤”字,不吉利,于是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孙曰恭排第三名,也因此在厦门人的说法中,这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辈,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实学。因此,状元饼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红饼总是味道最好。
由于博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当时郑成功特别批准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博饼。
就这样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习俗,三百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每年中秋节前,厦门的饼店便会大量生产会饼供应单位订制礼品或广大的市民,会饼分为馅饼或广式月饼,包装精美,为自用或送礼佳品。
博饼开始:
明月当空,家家户户燃起灯烛,摆上会饼,全家老小,亲朋好友,一桌人围坐在一起,不论轮到哪位都会虔诚地掷骰子,看月神赐福给谁,热烈有趣,笑声不绝。
说明:
1、状元饼只有一个,反正谁大就归谁。
2、在会饼没有全部得出归属前,游戏继续,若某种会饼已经分完,则可采用“追”的方式,这是最刺的环节,即后来获得者向自己前一个获得者追饼。比如三红饼已经分完,若还有人博到,则此人按游戏进行的反方向向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三红饼获得者拿回奖品。
3、六抔红、六抔黑是否采用,一般依照大家意愿,很多时候,为了照顾玩家都能获得奖品,这两种形情就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能投出“六抔红”或是“六抔黑”。
博饼最后状元郎相继产生,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现厦门市禁止燃放烟花鞭炮,大家改为喝采,鼓掌来代替鞭炮声,以示祝贺),一片欢乐升平的佳节景象。
与时俱进
现在“会饼”的形式也在发生改变,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家家户户出现了月饼吃不完的现象,“会饼”也在改变模样,也不再是只有月饼,还可以由实用物品代替,比如:洗浴用品,牙膏牙刷,餐巾纸,日用品,电器,购物卡,现金,首饰,品种多多,也可以是食品,比如:小零食、饮料什么的,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代替“会饼”,只要按照会饼规定的数量组合就成。这或许是厦门可爱的雅致的别具特色的中秋博饼民俗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吧,也是大家年年期待的在厦门过中秋节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