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练习的心态》
【全书结构框架】
一、人生与练习
1. 导言
2. 练习的定义
3. 人生与练习的关系
4. 为什么要了解练习
二、练习的视角
1.导言
2.结果、对比与评判
3.正确练习的法则
4.练习中收获平和与幸福
三、如何培养练习的心态
1. 导言
2. 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3.习惯的形成
4. 培养耐心
四、练习的方法
1.导言
2. 4“S”方法之一
3. 4“S”方法之二
4. 客观平静
5. DOC方法
五、向孩子学习与技能的成长
1. 导言
2. 向孩子学习
3. 技能的成长
4. 总结
【第一章主题】
一、人生与练习
1. 导言
2. 练习的定义
3. 人生与练习的关系
4. 为什么要了解练习
【第一章 人生与练习】
(1)导言
练习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技能要靠练习来培养和提高,我们各种各样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形成。
那么,练习到底是什么?在人生中有多重要?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眼中练习的定义,以及练习与人生的关系。
(2)练习的定义
练习是什么?作者在书中定义:所谓练习,就是怀着实现某个既定目标的有意的意识与意图,来反复参加某项活动。
这个定义说到三个概念:
首先是目标,练习是达到某个目标的手段或者方式;
其次是意图,这里所说的意图与定下的目标有关,但又并不完全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专注于过程;
最后是反复,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或者短时间内就能够做到的,而是要反复参与,花费一定时间才行。
(3)人生与练习的关系
人是意义的动物,我们一直找做事的理由,其实就是赋予所做的事以意义。而我们为什么又要找做事的理由?从远古时代开始,这是人类能够在物竞天择的自然中生存下来所需要的能力。能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意味智慧的开启,多知道一个答案,寻找到足够多的因果关系,能够更大概率地在自然中存活。比如说,为什么这种食物能吃,而另一种食物有毒?为什么儿野兽畏惧强大野兽的尿的气味?知道这些“为什么”能更好地存活下来。
经过自然淘汰,不断寻找因果关系的大脑有利于生存,因此这种能力被我们继承。体现生活中,就是寻找做事的理由,即是选择目标,赋予意义。
竞争的环境,注定是稀缺的才有价值。那些容易做到的目标没什么价值,比如学会走路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没什么价值。而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存在价值,却要反复去做事才能达成。可以说,人生中值得去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定下目标,反复参与,而这就是练习的定义。
而人生由大大小小的目标所组成。因此,从练习的角度来说,人生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是一种永无止境地优化各种行为的努力。
(4)为什么要了解练习
练习伴随我们一生,了解练习究竟是什么,就非常重要。如果不理解练习的正确的技术性细节,不了解自身内在的努力,那就会耗尽助推我们的原始激情和动机,却实现不了目标。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跑步,一开始热情高涨,沉浸其中,但过了一段时间,热情就开始消散,不断找借口逃避,比如“今天有事,下次补上”,最后彻底偏离最初的目标,失去兴趣,然后找下一件新鲜的事情,再次开始尝试。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模式?这与我们现代的文化有关,现代提倡效率,因此同时处理多种任务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你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或者打电话、聊天,精力分散,根本就不记得开过的某段路。
这种多任务的行为模式让你没有多余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思维。就像一辆马拉着的车,马代表思维,如果不会操纵,任由马拉着跑,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缺乏自我控制,无论想实现什么目标,都不会有真正力量去达成,放弃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而本书就是让你了解练习是怎么回事,让你学会怎样在不感到失败和焦虑的前提下去努力实现目标。
因此,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做好各式各样的练习,而了解练习的原理、心态和方法,从本书开始。
【第二章主题】
二、练习的视角
1.导言
2.结果、对比与评判
3.正确练习的法则
4.练习中收获平和与幸福
【第二章内容】
(1)导言
我们对结果的重视,比过程多得多,这是什么原因?我们重视结果导致了什么?以过程为导向有什么用处吗?我们如何在练习中获得平和与幸福?
(2)结果、对比与评判
我们天性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而不会以过程为导向。
为什么?
是家庭的影响吗?还是学校的教育体系所导致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它们有关,但最根本来说,却并不是它们造成的。想一 想,分数高低意味着你是否能进好的大学,得到一个较高的起点;业绩的好坏让你得到多少工资,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
本质原因是,因为社会存在竞争,而竞争需要量化,量化就存在各式各样的评分,比如分数和业绩。而只要我们还依托形形色色的评分系统来分配资源,而我们生存又需要资源,那我们的本能就必然一遍遍地向大脑强化――结果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甚至我们都没法将眼光从可能出现的结果上移开。结果意味着一切,否则我们为什么要作弊呢?
以结果为导向会有什么后果?
紧盯着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将结果与现在的状况进行对比,那是什么样子,目前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结果的幻想总是更好的甚至是完美的,对比起现在来,自然就会认为目前的状况是错的或者坏的。比如考试,“我考试分数还行,但因为粗心失分了,不然分数会更高”;比如钢琴练习,“我正确弹奏了那部分,但弹得还不够好”。这样的评判,很自然就激起了我们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和挫折感,而这样的情绪又会浪费大量的能量和精力,导致我们更加不能做好手头上的事情。
(3)正确练习的法则
首先分清楚练习与学习的区别。练习意味着意识与愿望的存在,而学习可能不存在意识与愿望。练习是主动的,而学习可以是被动性的了解某件事。因此,练习是一种学习,而且是刻意地、反复地参与的学习。
怎样能使练习过程变得高效、没有压力,不至于失去兴趣、没有耐心。书中提供有三个法则:
一是转变目标,暂时放弃对期望目标的依恋,而以过程为目标。前面已经说过,紧盯结果会导致思维涣散、无法集中精力,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巨大的压力。而如果转变目标,聚焦于过程,压力就会消散于无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当你的目标只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那么,只要你在做,你便时时刻刻都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微妙的转变,专注于过程,你不会遇到错误,只是做事、观察和调整,没有不好的情绪,因为你没有评判。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它与社会环境的强化相背,与人的天性相背,需要长久的练习。
二是始终知道自己的意图,塑造内心的观察者。在没有正确练习的时候,你马上在评判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产生对比和情绪,感到不耐烦和厌倦。如果你谨记自己的意图,很容易就发现自己处在没有聚焦于过程的时刻,这时就要轻轻地提醒自己,已经和当下脱节了,赶紧回到练习状态上来。
三是正确练习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正确练习。正确练习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关注有没有正确练习,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之中。在禅宗中,这种状态被称为“初学者心态”。比如一个刚学开车的人,一心一意学开车,不会考虑别的东西,但当熟练之,却很难忍住不在开车时在音乐、打电话或者与人聊天。刚学开车的状态,就是专注于做某件事时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感觉。
我们正确练习状态时,除了体验本身,不可能关注其他事情,更不可能观察自己。如果我们存在质疑自己是不是全心全意地聚焦于过程的时刻,那就要提醒自己在某些时候没有做到全神贯注。
(4)练习中收获平和与幸福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我们将结果当成唯一的关注点,会导致思绪整天乱跑,好像没有好好驾驶的马车。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与哲学核心主题之一,就是揭示一个事实:我们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无力停留在当下,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个弱点,便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平和。
明显地,如果以结果为导向,我们会把实现目标的过程,视为实现目标而必须经历的麻烦事。对于麻烦事,我们怎么获得平和?
因此,为什么追求练习的心态,能够给出的最好理由就是:它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如果我们去追求任何物质的目标和文化的地位,都不可能获得这种平和与幸福。
人们常常把幸福等同于娱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在娱乐时,更多情况下处于专注当下的状态。不是吗?你在全神贯注玩游戏、看小说时,能不能观察到周围的环境?甚至连有人在叫你的名字都听不见。
相对的,为什么我们在工作时不能进入这种状态呢?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预先判断。(注:在这里,工作的定义是指我们不喜欢的活动。)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于喜欢和讨厌的东西不一样,“彼之蜜糖,我之砒霜”,某个人的爱好也许是另一个人的苦差。因此,工作与娱乐也没那么清楚,并没有哪件事是真正的工作或者娱乐,这只是出于我们自身的预先判断。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我们能够摒弃预先判断,只专注于当前这一刻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喜欢上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从而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获得平和和幸福。
【第三章主题】
三、如何培养练习的心态
1. 导言
2. 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3.习惯的形成
4. 培养耐心
【第三章内容】
(1)导言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可以培养吗?而我们怎样去培养自己期望的习惯?耐心又能怎么获得?
(2)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能够改变人生的东西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你不知道的东西。
清楚这个事实,比了解很多知识,学习许多成长的方法论更加重要。
意识的力量巨大,但现在,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想一想,你自己是怎样形成一种习惯的。如果你不清楚,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一定有一些习惯不一样吧?有些事情你以前不会做,现在却会很自然地去做,有些习惯以前有,但现在却从你身上消失了,比如抽烟、喝酒、一种体育活动等。既然习惯会形成、变化和消失,那我们就可以肯定,只要我们采取一定的行动,那就会影响到习惯的形成。
因此,只要我们了解习惯形成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想要的习惯,而停止形成一些不想要的习惯。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由一个个的习惯所塑造和构建的,因此,如果能顺利培养习惯,那我们就可以掌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在生活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解放自己,得到自由。
(3)习惯的形成
那么培养习惯的规律是什么呢?
在运动行为领域,体育心理学家已经通过研究形成了非常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在连续的21天里,每天反复做某个动作60次,不必一次性完成,可以分拆开做。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纠正体育动作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不管是高尔夫球、羽毛球还是其他运动。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结合前面所说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我们可以总结出培养习惯的步骤:首先是意识到并想要改变,当你感到行为中有些因素不合适,或者得到不期望的结果,你就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客观地决定自己最终想要到达哪里,并了解哪些行为会让自己到达那里;第三步,较短时间内有意地多次重复某种行为,不要带上情绪,只是观察、分析和调整。第四步,不断地重复第三步,不必着急,聚焦于过程,并确定重复会形成习惯,让时间发生作用。
以上是培养以前没有的习惯的方法,那如果用期望的习惯去替代一种没有价值的习惯呢?我们用“扣动扳机”和“例行动作”的方法。
首先,我们针对自己期望的习惯创造一个“例行动作”。比如职场上,有个人总是给你负责评价,让你以恼火并以争吵的方式应对, 但这影响你的职场形像。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应对方式,可以在情绪稳定时,想像他向你大吼的场面,并且客观冷静决定用什么方式应对。你不停地想像那个人大吼大叫的场景,并且自己每次都冷静应对,反复练习这个“例行动作”。
然后,我们需要一个“扳机”,让我们意识到应该何时启动“例行动作”。对上面职场的例子来说,“扳机”并不难找:只要那个人来到你面前,“扳机”就扣动了,你意识到应该执行“例行动作”。一旦他开始评价,在情绪激动之前,你就可以率先平静下来,并冷静应对。当你多次重复,这种行为就渐渐成为你的新习惯,代替了那个以争吵应对的习惯。
(4)培养耐心
之前的内容我们提到,当你没有聚焦当下,就会对比、评判导致情绪的产生,不耐烦正是这样一种情绪,反映出你没有保持以过程为导向的最早迹象。你的思绪脱离现在,四处飘荡。
培养耐心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思绪正在乱跑。那匹思维的马正拉着你一路狂奔,而你有时大多数时候甚至没意识到,你没有掌控自己。将思绪留在当前做的事情的过程中,是培养耐心的第一步。
培养耐心的第二步,就是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
想一想,你认为完美生活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也许你需要更多的钱,也许你需要更多的认同,更浪漫的爱情?“某件事情发生,我将会幸福”,那是人类长期陷入的最大谎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富有,最幸福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幸福,而且担心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这种思维方式之中,有迫切、焦虑和恐惧,绝对没有平和。
期望自己达到某个状态,然后一直保持下去,像童话中的结局一样“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这是妄想,因为生活总会改变。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达成目标”的视角,是因为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会议在下午2点召开,报告要在明天完成。每项任务都有起点、终点和完成的时刻。但生活不是。生活无穷无尽,绵延不绝。只要你理解了自己的生活没有终点,你就能摆脱这种任务心态,并完全放松下来,因为再迫切地“达成目标”也不会幸福。
“得到”与“实现”并不是同一种概念。“实现”目标,是指通过奋力争取,克制欲望、谨守戒律和保持耐心的过程之后出现的结果,会有巨大的愉悦和丰富的体验。相比于结果,过程更重要。仅仅“得到”东西只是一种非常小的愉悦体验。大多数人不懂这一点,把努力的过程看成一种烦人的经历。
要如何获得耐心?最根本的方法是转变视角,将“实现”的过程作为目标。
当你不再对目标的达成有所执念,并且将对目标的渴望转变成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激励自己保持专注的体验时,你在做事的每一刻,都是在实现那种渴望。我们没有理由失去耐心,这里没有付出努力,,没有“试图变得耐心”,耐心是你转变视角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
【第四章主题】
四、练习的方法
1.导言
2. 4“S”方法之一
3. 4“S”方法之二
4. 客观平静
5. DOC方法
【第四章内容】
(1)今日导言
前面说了练习的心态的价值,练习的原则,练习需要的习惯和耐心,但有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生活和做事中实践练习的心态?今天就要介绍这样的方法。
(2)4“S”方法之一
无论怎么理解生活,生活中都必然存在我们需要做的事,即使只是为了生存。而需要做的这些事,就是所谓的任务。那如何在永无止境的任务当中,将思绪停留在过程,而不执着于结果?我们可以应用接下来要介绍的4“S”方法。
所谓4“S”方法,是指四个以“S”开头的英文字母,它们是:简化(Simplify)、细分(Small)、缩短(Short)和放慢(Slow)。
简化。就是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划分分更简单的几个部分。不切实际的目标会导致挫折感、失利和自我怀疑,合理地简化成几个简单的目标,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比如学会弹奏钢琴,是一个很大的目标,那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首先学会识谱,然后学会基础的按键手法,再学会弹奏简单的乐曲,最后逐渐深入复杂的乐曲。
细分。总体目标是一个灯塔,用来校正航向。但我们不能总盯着灯塔,将总体目标细分成较小的部分,以便能用适当的专注度来实现它们。注意,细分目标是以能够专注于做事过程为准。简化与细分并不一样,简化是为了将难以实现的目标划分成几个可以一步步实现的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也需要细分成可以专注做的事情。还以弹奏钢琴为例,学会所有的基础按键手法是比较大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一个个时间段的练习,那在一个小时内,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专注于练习某几个固定的手法。
(3)4“S”方法之二
缩短。简单来说,就是把任务时间缩短。 人们一旦考虑到大块时间的花费,就会感到不耐烦,从而开始逃避做事。而且现代人的生活也将时间碎片化,很难找到整块的时间。结合简化和细化,我们可以主动将时间拆分缩短,以避免不耐烦和挫败感阻止你开始做事,以及将精力浪费在情绪和决策当中。
放慢。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放慢自己的动作。比如说上面的弹奏钢琴,不要不假思索地弹奏,而是关注自己的动作,手是以怎样的姿态接触到钢琴的,又是怎样发力按下去的。这种慢,不同于学习一种技能的快慢,而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掌控自己,而让思绪停留在过程中。有一句话说,慢慢来,比较快。而放慢的悖论在于,由于没有浪费自己的精力,你反而能比平时更快,更轻松地完成任务。
简化、细分、缩短、放慢,这四个要素是同一过程的所有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目的就是为了将你的思绪留在过程中,避免浪费精力。
一开始练习可能无法将4“S”方法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那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训练,比如刷牙。它无须花费太长时间,而且是每日必做的事情。尝试在刷牙时,放慢自己的动作,关注自己的体验,这要求提高注意力并迫使自己专注于当前这一刻。更加熟悉这样的练习心态之后,再扩展到其它事情上。
(4)客观平静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判断,判断对我们生活的运转是必要的,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它们并不会以一种超然的特性来执行。也就是说,我们时时刻刻会下意识地判断,自然就产生情绪,并且带来极大的焦虑和压力。
那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准确知道被卷入判断的时刻。这个很容易,我们时刻在做判断。然后,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找寻我们内心安静而客观的存在。
我们本身涉及两个存在:个性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你做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各种行动和情绪反映,就是你的个性自我,但还有另一种存在――正在了解或者观察个性自我做事的你。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将个性自我,称为“自我”,将真实自我,称为“观察者”。
自我是主观的,它判断自身的事情,有什么、要什么,而且从不满足;观察者是客观的,在当前这一刻,它就在这里,不在过去和未来,它不判断好坏,而只是将各种情况看成“存在”。
客观是通往宁静心灵之路。如果我们调整成与观察者一致,那就会变得客观公平,因而内心平和。想要创造这种一致,冥想是最有效的方法。书中没有详述冥想的方法,各位读者可自行寻找。
(5)DOC方法
作者介绍了一种方法,让我们训练自己与观察者保持一致――DOC方法,即“做、观察、纠正”(Do、Observe、Correct)。
前面已经说过,是判断让我们产生情绪,失去平静。一般来说,我们平常的思维习惯是,看到一个状况,会将它与理想的状况相对比,进行判断,然后产生情绪。而DOC方法则是直接跳过了判断,在于观察这一环节,我们与理想状况作了对比之后,就停住,不去判断,直接就根据情况进行纠正,从而保持客观平静,与观察者保持一致。
DOC方法可以普遍运用于训练中,比如钢琴。先弹奏一次,然后观察自己的弹奏情况,接下来不做主观判断,重新弹奏并纠正不完善的地方,整个过程简单而没有压力。
另外,我们可以在各种负面情绪的不利状况中,运用DOC方法。第一步,“做”,负面情绪的产生已经完成了这一步;第二步,“观察”接下来观察你自己的情绪和为了消除这种情绪想做的事情,将自己与情绪的自我隔离开来;第三步,“纠正”试着像观察者那样来思考问题,接受事情“就是这样”,纠正自己对事情的认知和体验。当你完全清醒地知道,自己可以选择怎样对感觉做出反应,那你就能够不沦落为自己个性条件反射的受害者。
【第五章主题】
五、向孩子学习与技能的成长
1. 导言
2. 向孩子学习
3. 技能的成长
4. 总结
【第五章内容】
(1)今日导言
说到活在当下,孩子们可以教我们很多东西,但我们也可以教孩子一些东西,互相学习。而练习的心态作为一种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来熟悉并培养成习惯。
(2)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视角与成人不同,主要的差异就在于对时间的感知,孩子活在当下,而大人为未来忙碌。
这不是说孩子的视角就一定比大人好,而是在认知角度上有区别。孩子活在当下,但这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他们没有别的想法。而大人则知道什么样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因此追寻那些结果。
但悖论在于,孩子活在当下,却不会为未来规划,因而会被情绪影响对事情的感知,并盲目寻找、体验有趣的东西;大人有所计划,但却总是将自己幻想的结果与现在的状况对比,因此变得不耐烦而不能停留在当下。
因此,我们可以与孩子互相学习――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活在当下,却也要教孩子如何认识规律和规划未来。
大人可以与孩子探讨生活中的事件,比如生气的事情过了一周后有什么感觉,当时有趣的东西玩过后是不是还有留恋。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尽力将自己优秀的品质展现在孩子面前。因为,无论父母是优秀还是恶劣,孩子都会模仿并在生活中展现出来。
(3)技能的成长
生活中所有经历,都会使你的技能获得成长。但大部分事情,我们都不清楚会使什么技能成长,朝什么方向成长。
刻意的、反复的练习的努力,正是我们掌控自己技能成长的方式。
培养练习的心态也是一种技能,也需要练习。当你开始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使用作者介绍的方法时,毫无疑问,你会体验到失败的时刻。我们文化中的几乎每个领域,都在用评价系统培养一种无益的心态――迅速通过付出获得好的结果,看重结果。而练习的心态刚好与之相反
如果你在生活中追寻真正的幸福,那就得接受挑战,培养出练习的心态,形成专注当下的习惯。从此开始掌控自己,并获得平和与自由。
练习的心态并不是作者的创新,作者只是学习、总结并重新表达了一次。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对于练习的心态,有许多近似的表述或者包含的概念,比如匠人精神,比如佛教的“止观”。那些宗教和哲人们曾经提过的问题和得出的答案,我们又再学习了一次。
(4)总结
下面让我们来复习下本书的精髓:
1. 所谓练习,就是怀着实现某个既定目标的有意的意识与意图,来反复参加某项活动。
2. 人生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是一种永无止境地优化各种行为的努力。
3.只要我们还依托形形色色的评分系统来分配资源,而生存需要资源,那我们就很容易养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4.正确练习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关注有没有正确练习,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之中。
5. 以结果为导向,我们会把实现目标的过程,视为实现目标而必须经历的麻烦事。
6.为什么追求练习的心态,能够给出的最好理由就是:它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7.当你的目标只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那么,只要你在做,你便时时刻刻都在实现自己的目标。
8. 只要我们能够摒弃预先判断,只专注于当前这一刻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喜欢上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从而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获得平和和幸福。
9.能够改变人生的东西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你不知道的东西。
10.只要你理解了自己的生活没有终点,你就能摆脱这种任务心态,并完全放松下来,因为再迫切地“达成目标”也不会幸福。
11.“某件事情发生,我将会幸福”,那是人类长期陷入的最大谎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富有,最幸福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幸福,而且担心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12.“得到”与实现并不一样,仅仅“得到”东西只是一种非常小的愉悦体验。
13.耐心是你转变视角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
14.简化、细分、缩短、放慢,这四个要素是同一过程的所有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目的就是为了将你的思绪留在过程中,避免浪费精力。
15.客观是通往宁静心灵之路。如果我们调整成与观察者一致,那就会变得客观公平,因而内心平和。
16.DOC方法则是直接跳过了判断,在于观察这一环节,我们与理想状况作了对比之后,就停住,不去判断,直接就根据情况进行纠正
17.我们可以与孩子互相学习――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活在当下,却也要教孩子如何认识规律和规划未来。
18.练习的心态并不是作者的创新,作者只是学习、总结并重新表达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