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书,初读像是温故,重读像是新书。初读就像是知心人相逢,不经意间就道出了你的感受,仿佛时光中存在着某种神秘契合,因此使你激动;又好似一切都被别人讲过了,太阳底下无新事,让你有点嫉妒。但是又给你无尽的启发,常读常新,一切都是新鲜的、独特的,使你感到一片广阔而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就好像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那么恭喜你吧,你找到了“你的”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被时间证明了的书籍。《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说他不读当世或者死后不足三十年作家的书——“未经时间洗礼的书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看”,这话偏颇,毫无疑问对当世的书并不公平,但是我大体上是赞同的。书山书海,尤其是这个时代,信息大爆炸加上网络的无门槛,书籍太多,你有那么多挑选的时间吗?我们不妨把那些被时间证明了其价值的书籍作为挑选的横坐标。但是经典就一定对你有益吗?所以我们还要把个人的喜好作为纵坐标。对于一个人来说,一本书有意义大体上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这是本好书;二、他对这本书有兴趣。之所以说大体上,是因为有时候情况也会不同,比如,一本烂书我们也会对它产生兴趣,一部经典也会兴味索然。除了专业性书籍以外,不存在什么必读的书单。一本本身不怎么样的书也有可能对你是有价值的,一本再如何经典的书你也是可以不读的。大体上来说,以经典的书为横坐标,以自己的兴趣为纵坐标是不会错的,阅读收获也只会事半功倍。
评论经典、阐释经典的书不会少,但是总是不如经典作品本身更值得一读。原始文本有不可代替的意义。经典不但能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而且常常让你发现原来你的感触、想法、甚至是所处的境地都早就有人说出来过,而且说得比你好。
人在年轻的时候阅读经典的体验是很宝贵的,尤其是青春期的阅读感受。如果在青春期能够有幸略微领略到人类思想和艺术的深邃与美,能够进入这个宝库一观,那实在是莫大的幸运,能够影响人一生的幸运。但是《圣经》上说“万物皆有时”,过早阅读经典也是不适宜的,阅读是和个人的接受能力分不开的,而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很固定的,如果留下无趣无味的印象恐怕整个以后都要错过了。最好是循序渐进,不要硬读。读书也是分时间阶段、分人生经历、分心境的,人和一本书之间的纠葛就像人和人之间的纠葛一样,最好的结果是在对的时间阅读对的那本书。
很多人担心遗忘的问题,读过又忘了有什么用呢?我想说知识就是用来遗忘的,大部分没有被用到的东西到头来也是肯定会遗忘的。没有被遗忘的是你读书时的快乐,那是一段有价值的时光。其实哪怕是被你遗忘的仍然在你身上打下了印记,影响了你,塑造了你,藏在你的潜意识里,你未必都知道。
人们常常以喜恶来评价一件东西甚至是一个人,以为喜恶与评价就是一回事。评价离不开喜恶,我是不相信主观性那么强的人类能完全客观的。但是评价和个人喜恶是应当有所区分的,就拿一本书来说吧,一部本身并不怎么样的书你也可能很喜欢它但是你不能因此就说这本书不得了是惊世之作,对于一部很棒的书比如说《红楼梦》(有可能的)我不喜欢它甚至是厌恶它但是我不能因为这厌恶就把它贬得一无是处。
没有哪一本书能把这个世界说完,但是经典也是难以耗尽的,那是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往复回流,那是人类对无穷和永恒的一次次努力。
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