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丁卫军老师的公开课《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感而记。
事实上,这个课程在今年上半年就应该听完的,那会刚好是工作日,没有听。后来计划暑假听,又没有听。眼瞅着10月1日就要过期了,所以趁这个假期还是来学习一下。可见,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差的。言归正传,先附上课文内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借鉴。或者可以说,解析出流程,其他的古诗词赏析也可以用这个流程来上。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首先,学生齐读,指出难点字词的读音,如“踌躇”“宫阙”;接着学生再读,把握诗歌基本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明确哪些诗句是写景、抒情、议论,学生第三次朗读,要读出层次。丁老师下的指令清晰、明确。通过层层深入地理解,同学们朗读的情感越来越充沛。
二、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学生第三次朗读以后,丁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发挥想象,结合旁注,把作者所见的潼关之景描写下来。”先让同学们想象作者看到的景,接着问同学们这样写得好处在哪,并给了同学们一些提示,从“炼字”“修辞”“写法”上去思考。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好。以前讲古诗,总是会先让同学们去翻译一遍,再来具体赏析。总是想要面面俱到,讲得时间太长,结果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或者没有,并没有充分得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丁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跳出了传统地翻译诗句,直接让同学们去写,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同学们的创作能力,还和古诗阅读考题中的品析诗句题型相契合。在此环节,同学们描绘景物的句子可圈可点。赏析时,有的同学从炼字的角度出发,说了“聚”和“怒”,也有同学从感官出发,说诗人看到了…听到了…运用了多感官描写,还有的同学从修辞出发,各抒己见。
课堂中,还有一个亮点,是诗意化的语言。丁老师设计的课堂环节,既简单又实用,人人都能参与。停马驻足,远望长安,作者的眼,作者的心,穿过历史的烟尘,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透过作者的诗句,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我似乎看到……我似乎听到”的句式来表达。课堂再次变得生动、活跃起来……
三、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丁老师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引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段文字,让同学们去感受阿房宫的华丽和壮观,让同学们深刻地去体会朝代的更迭,繁华地逝去。“怎一个'苦'字了得”,介绍了张养浩创作这首小令的背景,小组集体探讨苦的内涵,接着探讨诗人的形象。通过对“苦”的理解,诗人张养浩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一个环节是创读。请同学们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感叹词。同学们添加了“啊”“呜呼”“唉”,每一个语气词的添加,丁老师都让同学们去朗读一遍。从“苦”字出发,去探讨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由于前面铺垫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说出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