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扬州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地名儿,就是诗歌里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过往繁华都市,就是杜牧以及其他名人雅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酒醉梦醒处。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扬州在我莫名其妙的印象之中是个过往繁华之地、酒醉梦醒处,那也比没有历史的城市要厚重的多,有韵味的多,也没挡住我听从内心的召唤于烟花三月开始一次次南下。
从安阳到扬州,我每次都搭乘高铁,从镇江南站下,然后再从镇江到扬州,或走汽渡,或走高速。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京口瓜洲一水间”,其中的“京口”是个古城名,故址在镇江;“瓜州”是个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就是现在的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是说镇江和扬州相距不远,仅仅一江之隔。
记得第一次从镇江坐车到扬州,看着宽宽的江面,我心里想着这河可真宽呐,治理的还不错呢。从扬州返镇江的时候,忍不住跟他说了,他哈哈大笑,以为我是在讲笑话。噢,天呐,好囧!我居然把“京口瓜洲一水间”忘到了九霄云外,居然就在“一水间”的地方说这条河真宽!看来万卷书不能不读,万里路不能不走,最重要的是走的路能和读的书结合在一起。
烟花三月,气候宜人,空气中散发着花香和青草香。有他带着吃喝游玩,我倒是省了不少心,他提议第一站去扬州的著名景点瘦西湖。好,反正我对扬州一无所知,那就以瘦西湖为起点,让我慢慢了解这座2000多年的扬州老城和身边的人吧。
在进景区之前,我们决定先在外面找地方吃饭。不夸张的说,景区外面的风景已经让我赞叹了,一棵棵遒劲有力的参天大树正往外冒出新绿,那树至少有几十年的树龄了吧?目测有我一合抱那么粗呢。大树之间密布着不少特色店,吃的,喝的,玩的,虽然店铺多,却不显得拥挤和喧嚣。游人行走在其中,不但不觉得赶,反而是慢下来的悠闲和放松。
用过午餐后,我们本打算从景区南门进,可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游园卡只能在景区北门办理,还很详细的告诉我们怎么去北门。在北门,他的游园卡很快就办好了,可以直接进。我的票是提前在网上订的,拿身份证刷一下就可以了,非常方便。不愧是旅游城市,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业务办理速度快,赞。
没进瘦西湖景区之前,我暗自揣摩扬州的瘦西湖和杭州的西湖有什么关系,排队的时候上网查询得知:“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杭州的西湖丰腴,像少妇,扬州的西湖相对清瘦,像少女。少妇也好,少女也罢,总要看个究竟才好评判。
对于我这个一冬天都在雾霾天里呼吸,又历经大半个倒春寒的中原人来说,瘦西湖很润,很温和,很江南。假山叠石,亭台楼阁,溪水淙淙,蜿蜒曲折的小路,茂密的植被,争奇斗艳的花儿……一步一景,让我目不暇接。还有郁金香展、兰花展、盆景展、书画展,自然气息和人文气息都很浓厚,我一下子兴奋的不知道该看什么了。
他不住提醒我看路,清明时节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游人的确挺多,最夸张的是二十四桥,上面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五亭桥上的人也是人挤人人挨人,我们看人兴叹,决定不挤了。我们被景区的书屋吸引住了,那书屋是古建风格,大约十几平的样子,分门别类摆了不少书,有介绍扬州的,有扬州本地人书写的,也有文学、哲学、历史等。书并不是吸引我们的重点,而是精美的窗户和门,起初我以为是阳光将竹影映在窗户玻璃上,影影绰绰,后来发现并不全是,而是窗框内用的竹子做的小龙骨,和竹影交相辉映,为书屋平添了几分意境。被竹子包围着的书屋,真让人喜欢,如果时间允许,呆上一天半天的该有多好。
没来瘦西湖之前,对绣球这种植物我一点也不了解。在幽篁馆门口,遇见一株绿色的球球花,请教老郭,得知是绣球。咦,绣球不是红色的吗?她告知我绣球的品种很多,颜色也很多,绿色慢慢会转变成白色,我猜和阳光的强度以及叶绿素有关。半个月后他陪弟弟又来瘦西湖,一树的绿绣球已经全部变成了白色,可惜我只看到了图片。好在,回安阳后在五中校园里,我也看到了由绿转白的绣球。
从午后阳光明媚开始游览,至日落西山,我们走的很慢很细,出景区时还意犹未尽。的确,瘦西湖的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略的,我能记住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很多细节在时光里流逝了,很遗憾当时没有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