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刘欢老师的《在路上》。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每一个人购买的都是单程票,不管昨天是潦倒还是美好,都不必回头,只要你还在路上,还保持着前行的姿式,就足够了。
对我来说,每一次学习,都是在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这次的潍坊之行,深深打动我,带给我思索的,有两处。
一个是河南范县教育局史大士副局长谈到的“不做一桶水,要做半瓢水”。
记得刚上班时,前辈们就教导我: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但是,在如今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中,别说一桶水了,就算是一缸水,也满足不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啊。我常想,我应该想办法让自己变成奔腾不息的江河,甚至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好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清泉。于是,我拼命地读书,好不断为自己注入“源头活水”。
但是,我忽略了,新知是无穷无尽且迅速更新的,而人的时间和生命却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完无限的知识呢!
史大士局长告诉我,老师,只需要做农村压水时用作引水的“半瓢水”就够了!虽然只有半瓢水,却可以使地下甘甜的水不断涌出,甚至可能引发全班学生的“井喷”。
激动之余,我也在思索:这半瓢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吗?也不尽然。如果你这半瓢水倾倒的时机不对,那就引不出一滴水来。就算你在恰当的时刻往水井中倒入了这半瓢水,如果对水井施加的压力不够大,也依然是枉费心力。
看来,教师是可以只有半瓢水,但这半瓢水你能不能用好,能不能在恰当的时刻给学生,能不能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压力和动力,引出学生内心的清泉,就值得每一位做教师的好好琢磨了。
带给我思索的,还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价处前处长李水平老师谈到的跨学段内容整合问题。虽然他以小学二年级“认识厘米”为例,我却第一时间想到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
其实,初中三年,六本语文书,近二百篇课文,真的没必要每一篇都要带领学生讲解分析。完全可以将这些课文整合成大主题单元,每单元以一二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鉴赏文本的方法,其余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就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让学生朗诵诗歌,阅读经典,抒写感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只有在大量的读写训练中才可以提高,老师对课文的过多讲解,对学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很渐愧的是,这些想法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好多年,却从未付诸行动。究其原因,有对学生发展前景的担忧,也有自身的惰怠。或许,是该去试一试了。
路在不断延伸,求索也在继续。为了那颗不安分的心,为了自我的证明,让我们把路上艰辛融入自己的眼睛,把心灵的困境化作追梦的坚定,在路上,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