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后来的我们》才知道,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
提前受邀去看了电影《后来的我们》的点映,我本以为看完这部电影,我会非常怀念当初和我走散的那个人,却没想到,在看完电影的那一瞬间,我释怀了很多。
就真的挺建议那些没有办法释怀过去的感情的人,去看一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明白,后来的我们,就是不会再有我们了。
奶茶在经历了感情的种种,在结婚生子后,她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重新解读了“后来”的我们。
电影很巧妙地用了两种时间色彩的方式叙述了这段跨越十年的爱情故事。
十年前,见清和小晓因为一张火车票,在过年回家的绿皮火车上相遇相识。
十年后,他们两个人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再次相逢。那样熟悉的两个人,在飞机上,隔着远远的距离,心灵感应般地回头默默看着对方,点头微笑,我想,那就是所有后来的我们再相遇时的情景。
这一切都好像歌里唱到的一样: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却再找不到可以拥抱的理由。
十年前,小晓是那个很早就来北京打工,一心想过好生活,想嫁给北京人的那个傻姑娘。见清是那个,刚毕业找不到工作,不知道第一步要迈向哪里的傻小子。
电影里,见清和小晓在一起之前,有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是跨年的时候,小晓拿着新交的男朋友给她买的手机在见清面前炫耀,说你看啊,他给我买了新手机。
见清反问小晓,他为什么不陪你跨年。
小晓脸色沉了下来,又笑着说,他工作那么忙,要应酬啊。
“他对你不好。
“不,他对我可好了。”
“给你买新手机不叫对你好。”
那一刻,我觉得,见清是知道该怎样爱一个人的,他总是在用行动告诉小晓,我可以为你上九天揽月,也可以为你下五洋捉鳖。
但后来呢,所有的一切都还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之前看到有人说,在北京这片土壤上谈恋爱,真的太累了,北京真的不适合谈恋爱,这是一座欲望都市,适合创业适合加班,也适合灯红酒绿,但就是很难正正经经地谈恋爱。
想想,其实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从电影中能看到,见清和小晓住在一个几平米的隔断房里,特别热烈地爱着彼此,但还是没办法避免因为现实的不堪而争吵。
电影里的后来,见清和小晓从隔断房中被赶走后,刚搬完家,东西堆了一地,见清为了逃避现实,沉浸在游戏中,戴着耳机完全听不见小晓在一旁和他说的话。
见清在公司受了气,和小晓吃饭的时候,和路人打架。我想那时小晓就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可能很难有未来。
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市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了他们当初坚定的爱。
无望的漂泊,无望的贫穷,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
几年后飞机上的相遇,因为暴雪,航班取消,明知结局,我却还是怀着期待,期待着他们两个人能真的相逢,重新开始。
直到在酒店里,见清和儿子视频的那一刻,我和电影里的小晓一样,恍然明白,是真的回不去了。
电影里有一段见清和小晓在车上的对白。
“I miss you.”
“我也想你了。”
“不,我是说,我错过你了。”
我想,这十年间,见清没有一刻是不爱着小晓的,他迫切地想和小晓有一个结局,却又满是心酸无奈。
当见清问小晓:“如果当年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小晓说:“我们还是会分开。”
“那如果我们结婚了呢?”
“那我们会离婚”。
“如果我当时很有钱呢?”
“那你早就已经找了10个小三了”......
大概这就是人生常态吧,没有如果。
我之前看过一个关于井柏然的采访,他说,他在看完《后来的我们》这个剧本后,就决定要演林见清这个角色,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他的青春中没有过的这样的经历。
在首映会上,我问井柏然,如果你生命中真的有过这样一段感情,你会选择继续去等待那个女孩,还是像电影中一样,留下遗憾。
井宝很认真地回答了我,他说,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有美好的结局,人生总是要有遗憾,青春应该是奋不顾身,不顾结局去爱的,爱过了才不后悔,因为到数年后,过了那样的冲动,就再也不会体会到那样的爱情了。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一样。
“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以前一直都觉得,两个人从相识相爱走到分手,真的很残忍,那样的亲密无间,到最后只能残忍到做陌生人。
但看完电影后,我真的释然了很多,人这一辈子总是会有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能遇见就已经足够了。
之前有读者给我留言说:
如果心中有个忘不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想起他。后来渐渐发现,这个人不管在不在你的身边,都不会去改变你的生活,你依然会吃会睡会玩,你也要谈朋友,这时候你就会明白,有的人你这辈子也忘不掉,但是却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直到我看到电影的最后,见清坐在沙发上,在儿子面前流下了眼泪,又转身去厨房收拾碗筷,我才明白,见清和小晓的感情大概如此,有些人,你这辈子都忘不掉,但他不会再影响你的生活了。
如五月天在歌里唱到的一样,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
后来也终于明白该如何去爱,可是我们早已消失在人海。 分手别把锅拿走啊
今天 09:12
看了《后来的我们》才知道,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
提前受邀去看了电影《后来的我们》的点映,我本以为看完这部电影,我会非常怀念当初和我走散的那个人,却没想到,在看完电影的那一瞬间,我释怀了很多。
就真的挺建议那些没有办法释怀过去的感情的人,去看一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明白,后来的我们,就是不会再有我们了。
奶茶在经历了感情的种种,在结婚生子后,她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重新解读了“后来”的我们。
电影很巧妙地用了两种时间色彩的方式叙述了这段跨越十年的爱情故事。
十年前,见清和小晓因为一张火车票,在过年回家的绿皮火车上相遇相识。
十年后,他们两个人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再次相逢。那样熟悉的两个人,在飞机上,隔着远远的距离,心灵感应般地回头默默看着对方,点头微笑,我想,那就是所有后来的我们再相遇时的情景。
这一切都好像歌里唱到的一样: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却再找不到可以拥抱的理由。
十年前,小晓是那个很早就来北京打工,一心想过好生活,想嫁给北京人的那个傻姑娘。见清是那个,刚毕业找不到工作,不知道第一步要迈向哪里的傻小子。
电影里,见清和小晓在一起之前,有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是跨年的时候,小晓拿着新交的男朋友给她买的手机在见清面前炫耀,说你看啊,他给我买了新手机。
见清反问小晓,他为什么不陪你跨年。
小晓脸色沉了下来,又笑着说,他工作那么忙,要应酬啊。
“他对你不好。
“不,他对我可好了。”
“给你买新手机不叫对你好。”
那一刻,我觉得,见清是知道该怎样爱一个人的,他总是在用行动告诉小晓,我可以为你上九天揽月,也可以为你下五洋捉鳖。
但后来呢,所有的一切都还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之前看到有人说,在北京这片土壤上谈恋爱,真的太累了,北京真的不适合谈恋爱,这是一座欲望都市,适合创业适合加班,也适合灯红酒绿,但就是很难正正经经地谈恋爱。
想想,其实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从电影中能看到,见清和小晓住在一个几平米的隔断房里,特别热烈地爱着彼此,但还是没办法避免因为现实的不堪而争吵。
电影里的后来,见清和小晓从隔断房中被赶走后,刚搬完家,东西堆了一地,见清为了逃避现实,沉浸在游戏中,戴着耳机完全听不见小晓在一旁和他说的话。
见清在公司受了气,和小晓吃饭的时候,和路人打架。我想那时小晓就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可能很难有未来。
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市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了他们当初坚定的爱。
无望的漂泊,无望的贫穷,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
几年后飞机上的相遇,因为暴雪,航班取消,明知结局,我却还是怀着期待,期待着他们两个人能真的相逢,重新开始。
直到在酒店里,见清和儿子视频的那一刻,我和电影里的小晓一样,恍然明白,是真的回不去了。
电影里有一段见清和小晓在车上的对白。
“I miss you.”
“我也想你了。”
“不,我是说,我错过你了。”
我想,这十年间,见清没有一刻是不爱着小晓的,他迫切地想和小晓有一个结局,却又满是心酸无奈。
当见清问小晓:“如果当年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小晓说:“我们还是会分开。”
“那如果我们结婚了呢?”
“那我们会离婚”。
“如果我当时很有钱呢?”
“那你早就已经找了10个小三了”......
大概这就是人生常态吧,没有如果。
我之前看过一个关于井柏然的采访,他说,他在看完《后来的我们》这个剧本后,就决定要演林见清这个角色,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他的青春中没有过的这样的经历。
在首映会上,我问井柏然,如果你生命中真的有过这样一段感情,你会选择继续去等待那个女孩,还是像电影中一样,留下遗憾。
井宝很认真地回答了我,他说,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有美好的结局,人生总是要有遗憾,青春应该是奋不顾身,不顾结局去爱的,爱过了才不后悔,因为到数年后,过了那样的冲动,就再也不会体会到那样的爱情了。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一样。
“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以前一直都觉得,两个人从相识相爱走到分手,真的很残忍,那样的亲密无间,到最后只能残忍到做陌生人。
但看完电影后,我真的释然了很多,人这一辈子总是会有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能遇见就已经足够了。
之前有读者给我留言说:
如果心中有个忘不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想起他。后来渐渐发现,这个人不管在不在你的身边,都不会去改变你的生活,你依然会吃会睡会玩,你也要谈朋友,这时候你就会明白,有的人你这辈子也忘不掉,但是却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直到我看到电影的最后,见清坐在沙发上,在儿子面前流下了眼泪,又转身去厨房收拾碗筷,我才明白,见清和小晓的感情大概如此,有些人,你这辈子都忘不掉,但他不会再影响你的生活了。
如五月天在歌里唱到的一样,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
后来也终于明白该如何去爱,可是我们早已消失在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