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文课是理想的语文课?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一直在追求着渐入佳境的美好感觉,但是自己的感受和理念一直反反复复地被颠覆、更正。
面对专家或者草根谈得轰轰烈烈的关于语文属性的争辩,面对丰富多彩极富特色的各种派别的语文,我激动过,甚至兴奋地模仿过,但是激动后,总会产生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样语文课是理想的?或许我们对于“至善至美”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那么我们的语文课至少是一堂令我们感到满意的课。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文本特征
阅读教学教什么?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困惑着众多语文老师。这主要源于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模糊性”。“开放性”在教材使用上留给教师较大的创生空间和自由度,“创生”有时就成为可以“随便教点什么”。“模糊性”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获得是否是语文课实际所学没人能说得清楚,因而也就导致语文课要教什么似乎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也许有人会说,语文教学条条大路通罗马,教什么难有一定之规。对于这个问题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是:“前提,是要成‘大路’;要求,是有语文教学的专业理据;标准,是理据妥当。”语文教学的专业理据有很多,最直接的是看所教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是否一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可靠选择,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文本特性是合理选择、创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
二、 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堂45分钟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课堂也可称学堂,不称为讲堂。因此,教师的作用不是讲,而是指导各类学生充分利用好4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45分钟内积极、主动、高效地学起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差,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不在于老师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
我们传统的课堂还是以老师讲为主,师生对话时,能够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少。学生的认真专注与否往往决定于老师讲课的风格、教学内容的选择、老师个人人格魅力以及自身的约束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学习属于被动的,有选择的。
而理想的好课应该无关乎风格、内容、魅力,更不需要约束力,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热情参与的、由衷喜欢的课。
这样的课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从“讲”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展示自己风采,让他们在展示自我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在展示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展示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展示中找到师生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更深一层地爱上语文课。
三、 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而且训练学生的思维
能够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发展的课是理想的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语言表达的内在的规律,经过消化吸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自身的思维向前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多思善想的习惯,并能教给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从正向、平面到异向、立体,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
四、 有浓郁的文化和审美氛围
语文教学要学字词、要学句法章法,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要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这是语文课区别与其他学科课堂的重要特点。
我们也有这样切身的感受: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受过文化的洗礼,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假如我们的语文课只有“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而没有文化的营养和审美的滋补,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真正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也得不到提高。
能够给学生一些美的享受、能够让学生产生一些情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受到一点启发,引发他们一些思考,并能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拓展探究欲望的语文课,是理想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的佳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也许没有最好的语文课,但一定有更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