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万经之首,四书五经里就有它。从中国历史来看,它的源头最久远,中国人文始祖伏羲的发明的先天八卦传说是它的来源,但是据考古来看,远在伏羲以前就有了绘在陶器上的星云状太极图。最近我对易经来了兴致,但是它读起来太不容易读懂了,里面的卦辞和爻辞都是碎片化的字词,语句不连贯,甚至有些字词都不认识,不知道读懂它的钥匙在哪。昨天和李老师说起了中国人和欧美的思维问题,李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小段子,说一个上司对他的下属吩咐了一个任务,任务有点难度,这个下属随口来了一句《我去》,刚好这个词汇被一个老外同事听到了,他就在那犯嘀咕,他到底想是去做呢还是不想去做呢,这就是有了歧义。老外的西方思维没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西方是一种逻辑理性思维,它是单向的,就像一束激光。想去他会说想去,不想去会说不想去,因为他们的思维信息量是特别明确的,信息量特别小所以很明确,我们的思维是发散的,像太阳发的光,是射向四面八方,信息量特别大,需要从中攫取确定的信息。我忽然想到了,这正是易经里面用来卜卦的一种思维方式。词汇本身在没有情景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具体意义(像太阳的发散光),并且是有许多歧意,有许多弦外之音,它是需要一个大的背景来赋予它确切的含义(背景是聚光器,像阳光下使用放大镜聚光一样)。当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放大镜),他就有了确切的含意(焦点),就像这个段子里的《我去》,中国人的真实意图是……不想去又不得不去。老外刚开始理解的是……他愿意去他要马上去。后来老外在中国时间长了,就会不明白这个词汇的具体意义不是那么简单,才会犯嘀咕……他是想去呢还是不想去呢,是要去呢还是不要去呢。就像现在我们看易经类似。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是深受易经的思维影响的,这可能就是道不远人,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潜移默化在用这种思维,但却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在使用,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
读书和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