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鱼堂主
今天我们要纪念一位大师,是他发现了能是迄今为止最厉害的练习方法,如何科学的练习?怎样效果最好的学习?
“刻意练习”理论的提出者---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于6月17日去世。
是他用刻意练习法则揭示了,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也普及了普通人如何走向卓越的方法。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能。
让我们相信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习得你任何的学会的知识,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做好读书会,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01
刻意练习的前世今生
刻意练习的核心理念并非艾克利首创,他是基于西蒙教授的研究拓展出来的理论。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赤伯特·西蒙在1973年时,与合作者威廉·蔡斯共同发布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他发现厉害的象棋大师他们的长时记忆,有5-10万个象棋套路模块。
而学完并掌握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所以提出一个理念,真正学会一个专业技能的“十年定律”。
1976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专业选手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获得专业表现中的作用》。
2014年有个叫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的论文,写出了一本《异类》的书,里面没有强调刻意练习,只是提取了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完全违背了刻意练习的本质。
在书中写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书中过度渲染了1万小时的作用,忽略了刻意练习反馈改进的本质。
让人以为只要努力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2016年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了,于是重新研究整理出版了《刻意练习》,在书中强调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保证让人成为大师。
刻意练习是高水平提高训练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低水平努力1万小时耗够时间就成大师。
02
刻意练习的本质
刻意练习说的是,你做的这件事必须是你不太会做,但是努力一下又恰好可能做到的事。
你必须经历一番挣扎,好不容易才作对,这样才有进步。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脱离舒适区,只在压力状态下做事。成长来自打击,技艺来自斗争。
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掌握为止,这个就是刻意练习里要的“有成效的失败”。
真正的关键根本不是训练的时间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刻意练习系统核心:
目标:每次练习都知道要做什么,改进什么。
专注:行动的时候要保持专注,沉浸式的心流状态,才能帮你更快提高。
迭代:每一次都要有清晰明确的练习目的,而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提高自己。
频率:想要真正习得少不了大量重复练习,为什么读书会要求每天做,就是为了养成一个高重复的练习频率,而且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耐心:刻意练习最大的敌人就是捷径和速成,没有积累的事不值得做,急也没用因为积累需要的是时间,只能在行动中积累进步。
思考:做事不思考就是无效努力,不是一个人傻练,而是要边思考改进中练习,尝试不同解决问题方法。
想使用刻意练习的4个操作重点:
第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进步的关键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对一个技能,你知道怎么做,但是真正做还需要适应练习,努力一下勉强能做好,这个就是学习区。
书看的内容自己都懂,这个不是学习区读书,需要你花点脑力思考才能理解,才属于学习区读书。
第二,要有针对性的练习,每次只训练一个小块。
刻意练习听起来厉害,其实做起来很无聊,因为需要大量重复,就写作来说,标题起不好,就反复练习起标题。
第三,在练习中随时获得反馈改进。
为什么说:你必须经历一番挣扎,好不容易才作对,这样才有进步。
就是一次次尝试中改进,最终找到合适的方法技巧,通过大量练习强化这个能力。
有目的的练习,不断的迭代改进。
一定要有反馈,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知识,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
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测验,你说懂了,得做出来东西才算。
第四,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只有在极度专注的时候,你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
而那些有点难度的练习,都需要注意力集中才能完成,不能进入专注心流状态学习效果都会打折扣。
03
刻意练习的问题
刻意练习可能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的提升和训练技巧的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行业和所有人都适合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也是有限定条件。
这个两个条件可能会限制一部分人刻意练习的效果:
第一,你所练习的能力有完整的体系知识,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
你要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去练习什么东西,还要明白自己训练结果是否达标。
第二,你必须有一个教练导师,能够根据你的阶段布置任务,在你练习的时候有效的反馈。
任务太难做不了,任务太简单没有价值。
有个好的教练才能根据情况安排,知道你需要练习什么,练习的效果如何,哪里需要改进。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你才算属于真正的刻意练习。
但是大部分行业并没有这样一个条件,比如,钢琴,小提琴,象棋,都有自己的段位,什么阶段什么标准都有很清晰的成长路径和方法。
你只需要去执行练习,不断的重复改进即可。
这个时候我们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刻意练习,只能退而求其次尽可能按刻意练习的原则行动。
第一,起码你要明确自己练习的目标。
第二,尽可能找到行业的高手学习,无论是文章,还是书籍。
第三,明白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自己所处什么阶段。
第四,不断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重复练习。
听起来很简单,只要你重复使用练习,将会获得惊人的效果。
如果你找不到教练帮你训练,就只能跟自己学习,总结好的继续发扬,改进错误继续提高。
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反馈,根据刻意练习的原则不断提升自己。
简单明了一句话,尽可能的让行动符合目标期望,重复改进这个过程。
04
刻意练习的误解
刻意练习本质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总结出来的科学训练方法。
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东西,甚至你仔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非常无枯燥无聊,把一件事反复重复的做100次有什么意思?
因为《异类》这本书太火了,而且理解产生了歧义,作者不得不自己亲自写一本《刻意练习》重新阐述刻意练习的本质。
从而解答了3个误读:
第一,没人可以保证
没有人给你保证,只要练习达到1万小时就一定成为专家。
流水线工人每天12小时,工作3年以上的人都有1万小时,他能从工人变成工程师吗?
就算你很努力工作1万小时,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达到什么程度,所有承诺都是骗子。
第二,1万小时并非是必须品
1万小时听起来很厉害,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反而因为1万小时定律太火,让很多人以为想成为专家都要1万小时,这个是严重的误读。
有些事需要长期持续的练习,有些人可能天生协调性好,不用1万小时也可以达到专家水平。
比如,我们说坚持跑步就可以身体好,但是你跑了2个月可能身体就好了,并不是非要1万小时规定才有成果。
第三,努力不一定有结果,就算超过1万小时,也成不了专家
刻意练习是持续改进提高的策略,并非是万金油的方法,你必须把每次做事都当做一次改进训练。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训练,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专家,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厉害了。
只需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刻意练习的时间和方法都很重要。
05
从刻意练习到成为高手
刻意练习只是提供了成为高手的途径,你想真正通过训练成为高手,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求知好奇
我们每次的学习并非都是刻意的,很可能是因为一次意外的邂逅才产生好奇。
我小时候骑自行车,就是因为看到别的孩子骑的很帅,早期喜欢读书就是因为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羡慕我。
想办法让自己开始去做,比做的多好重要。
第二阶段:认真对待
开始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好奇,慢慢开始有深度了解,求知满足的需求。
过了入门阶段,你开始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你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以及接下来要达到的阶段,为了达成目的,你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刻意的训练。
第三阶段:加大投入
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特别难,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60分,如果想更加突出就需要付出一倍的努力才能到80分,而从80分到90分,需要付出10倍甚至100倍的努力都不止。
早期随便做就可以有很大进步,后期想变得在厉害一点,需要加大投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阶段:持续迭代
理论上没有完美状态,只要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努力。
我坚持日更600天,中间无数次想放弃,为了解决坚持行动的问题,把市面上大部分关于行动的书都买回来研究。
里面不同的书侧重的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也不同,有时候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过段时间又出现了新问题。
最后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在之前行动方法的基础之上,我研究出一套执行系统理论,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行动问题,还带领超过100人坚持行动100天。
如果你能走到第四阶段,其实你已经很厉害了,超过80%的人,能坚持到这一步基本上都是小专家。
当我写到这里,脑海里出现一句话,“哪些厉害的人,只不过是比你老”,意思是在专业技能上,付出的时间比你多。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只不过是看谁更加努力,更加科学的努力罢了。
智商和天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只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刻意练习。
我是鱼堂主,用激进的思考,寻找最实用的知识。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启发❤
PS.为纪念“刻意练习”理论的提出者安德斯·埃里克博士,我们将重读《刻意练习》用行动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