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终于看了《疯子在左,天才在右》,前几年很火的一本书。的确,书里的内容如四维生物、动物视角、人是否是生命的主体巴拉巴拉就像科幻片一样花式电击了我的大脑,经过24小时不间断亲亲后,它有了一点醒过来的感觉。
我们的细胞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是不是每天都会更新?
应该是吧。
既然昨天和今天已经不是同一个细胞体,那今天的我还是我吗。
我们都以为没有生命体征才是死亡的证明,有没有可能我们每天都会死去,只是第二天新的机体让你重生而已。
怎么可能!我还有那么多连续的记忆,那些都是我的啊。
你怎么知道这是你的记忆,而不是在你“死去后”一段被植入的记忆?
。。。
神经病!
准确的说,那应该叫精神病。好了,请继续把我当正常人看待。我只是拙劣地演示了一下书中的套路。玻璃心的孩子情不要瞬间怀疑身边的一切,我们常说的“过好今天”并不是因为“今天过后你就死了”。
毕竟,你所拥有的,相对来说,就是你所拥有的。比如说,此刻屏幕上的1、2、3、4、5,你在心里是不是准确无误地把它念了出来?你的阅读、理解能力都还在线嘛,我相信你明天还是能念出来的。好,那么问题来了,你心里那个把它念出来的声音是谁?
看,你还是连一个精神病人都不如。
没有想要调戏你们的意思,也不是想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虽说这本书里各种新奇得令人发指的想法来自精神病人/精分的作者,但大多数人还是无法辩驳这些逻辑关系)只是觉得,自己朝九晚五地上班,闲了就和和亲人、朋友愉快地去远方掼蛋剁手的生活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怎么好似提前过上老年生活呢。
有的部分实在是过于平静。平静地有如停滞了一样,停滞地有如死了一样。
为什么我眼里的苹果就是苹果、爱疯鸡,那个谁眼里的苹果就是地心引力?那个谁眼里的苹果就是狠毒后妈?励志一点,那个谁眼里的苹果还是三日减肥法呢。请不要说因为我没那么闲,你只是爱机狂魔而已。
有了疑问,总是等答案飘进耳朵、出现眼前,再了不起一点会找度娘、知乎、分答呢?(此处并没有说求知欲、好奇心是错的)我可曾对我的生活、我所遇到的麻烦有过一次算是深入的思考?
我的脑子去了哪里。
你的脑子去了缸里。“缸中之脑”的假想是我在一本财经杂志上看到的,顿时毛骨悚然。大意是:其实你的大脑已被切下放在一个有可存活条件的缸中,计算机与脑神经连接并传输信息,让你以为人、事依旧,而大脑还能被修改、输入记忆,比如感受到自己正在阅读一段荒诞的文字。
问题是,你将如何证明你周围的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被模拟的一个世界?
是不是尴尬地想去打开知乎,我已经这么干过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称王的时代,在这个青年人自以为如鱼得水的时代,我们却连系统地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专注地思考手头遇到的问题都那么艰难。互相伤害没有尽头啊,看电视剧猜测女主的命运走向时,还会跳出个广告让你回归现实,更不要说试图去搞明白那些学者研究的东西。
请允许我生硬地插入包租婆鄙视的眼神.gif,文字配图是:毕竟你们连房子都还买不起。
诚然,这种可以称为是社会现象的问题要解决还是挺复杂的。但是诸如此类或大或小的来自外部的影响力,可不是你不动脑筋的借口。此处,我仅仅是希望我们能以自身力所能及的程度去努力。
比如,多看一本书。
这可不是让你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急着去翻书求答案,或者干脆成为你再一个拖延的理由,而是在平时就让你浸润在文字里,推动你因渴望而汲取、因迷茫而探索、因孤立而融通。让书本的宁静、理性的沉稳把心里的浮躁给慢慢抚平,问问自己你想做的是什么。说人话就是,看点书长点心吧,别遇到点事就上窜下跳地像退化了一样。
然鹅,被教化而不是教育的我们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让读书成为了过去时。也许曾经质疑过、不服过,但在高考面前还是“弃暗投明”了。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记忆而不是思考,每个人都塞成八宝鸭,可是丫的内陷还夹生怎么吃啊。所以很多人希望远离一切会让自己想起填鸭式教育的东西吧。还要叫我看书?不要。
请不要放弃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科书是很无趣,但你不能否认它帮你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而且,这世界可不是像教科书那样无趣的。再说了,中国的孩子果真是要做大事的。比别国的孩子还多一次考验——经过这么多年的“熏陶”仍然不屈服,毕竟得自救再曲线救国啊。
缺的东西,自己去找。世界上所有的书籍加起来也不敢说对这个星球的文明做了详尽的诠释,也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也在这世上,活到百来岁的人可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化啊。不说对世界的所思所想,就个人而言,你不好奇你吸进来的这一口气和他一百年前吸的那一口是一个口味吗。
有时似乎看见答案了,但在这个秒秒钟就能发生奇妙反应的世界里,又与原来的想法不是那么般配了。别气馁,继续去寻找就是一种答案。
当你看完一本好书,会慢慢对一些曾认为与己何干的事物感兴趣的(也是你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感受事物的体现)。这里的兴趣不是一时兴起,是一种连续的、想要保持这种状态的“欲望”。不说明确的欲望,就算潜意识里多数人也是渴望让自己变好、变强壮。
有些人的心中会有牛人、大神存在吧,说不定还收藏了他们开出的书单、写下的干货。像这种“干货”只是当一把导游,告诉你可以往这些方向走。他们要看多少书才能开出一个还不错的书单,一个启发他们思考并帮助他们在关键时刻拿到融资、日后挑战BAT的书单。
拿到“书单”是轻松的,全部读完也不是太难。但读完之后,EXCUSE ME?你就和我说“好好看”?像去水族馆看鱼一样观赏一遍作者的文笔和观点就完了?请复习一遍《孔乙己》。你得去想,去问自己,它会如何影响或者帮助到你。他告诉了我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写?
回答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的看来你很享受高考的感觉。从功利的角度,文中主人公跳的哪些坑自己以后要回避、哪些语言技巧值得学习;从理性的角度,以后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可以从哪些维度出发、逻辑顺序可以怎么完善;从感性的角度,我终于明白不是每件事都有结果巴拉巴拉。
问明白了你还得记下来,我是怎么想的。可别嫌麻烦,高中数学倒数的大题你有解答思路但不写下来你敢说自己会做?有时写着写着还会发现不对呢。有新的想法那很好,系统地整理一下也能让自己看得更清晰(毕竟你真写了,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挺片面的)。读后感不是只有看完才记录的,边看边写,写的频次越多,证明你思考的次数越多,你评判的角度也会更多元化。
让自己心里的小魔鬼到处去飞、去感受,肯定会有指南针都不管用的时候,坚定自己一遍又一遍要去到的地方就好。人无完人,但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不断提升,终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曾经,我也属于那个“好好看”的人。去年下半年开始,不止一遍地阅读一本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第一遍没看懂而我又不愿承认自己连一本书都看不懂。《青铜时代》、《悟空传》、《海边的卡夫卡》都很荣幸地鄙视了我的双商,大家可以去试试自己的理解能力。
去年看了有小二十本书和十来本财经杂志吧,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脑洞实在太小了。原来也是只爱娱乐新闻的人,工作原因开始用“为了显得专业一点好像应该去看看”的理由买了财经杂志,首先我想说,它真的没有我以为的那样无聊反而很精彩。其次,希望自己记住:如果你没有去深入了解一样东西,你就没有轻易评价它的资格。
之前看的《悉达多》算懂了一半?已经不止一遍读了,讲的是一个堪称人间男神想要进化成真男“神”的故事,作者拿过诺奖。要我说,学物理,就该去看《物理属于相爱的人》,学历史就该看《莎拉的钥匙》,学哲学就该看《悉达多》...要是当初拿这些书给我们上课,该是多么快乐的高中时光啊。
看人家oppo做的多好,多接地气地宣传看书的神奇之处:充电5分钟,吹(tong)牛(hua)2小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