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从两个原生家庭中的事件谈起。
一、敌对的女儿
和好久不见的李姐相聚,她忽然长叹一口气:“珍惜你现在还能‘掌控’娃的时间吧。等他们长大了,你就知道什么叫‘心累’。”
原来,李姐的女儿与旅游中结识的男孩谈起了异地恋。李姐以不现实为由,反对两人交往,但那也阻挡不了两颗青春萌动的心,男孩辞工来深圳求职。来了吧,总要吃住,求职不易,起步也难,李姐不忍拒绝女儿的请求,让男孩到家里暂住几天。
小伙子工作也找到了,但毕竟刚起步,薪水不高,女儿认为家里三房格局,又不是住不下,在深圳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提出让男朋友继续住在家里。而且表明态度:非此男不嫁。
人一直在家里住着也有大半年,李姐每天给两个年轻人买菜做饭,女儿还是认为母亲会给她男朋友脸色看。李姐和女儿如敌对两方,关系十分紧张。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真是应了那句话,曾经有多少不忍,现在就有多少不堪。
二、收租的老爸
公司同事老刘的女儿不久前领证了。女儿女婿住的是他另一套房,房产证是女儿的名字,小两口每个月定时支付房租。
我调侃老刘太抠门,就一个独生女儿,还要收房租?
老刘摇摇头:“我和女儿很早就达成共识,生活上保留空间,经济上彼此独立。他们没领证前也住我这套房,也一样付房租。我对女婿有期望也是情理之中,给点压力才有动力,我图他的责任心啊。”
的确,现在这个时代,生活有太多的可能性,过日子一辈子的事情,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当年轻的子女一头扎进爱情海的时候,唯独就是父母的话听不进。
但同样是父母,出发点同样是爱子女,李姐和刘哥对待成年子女的态度和以及对应的结果却太不一样,不同的原生家庭折射出教养方式的不同,子女对爱的理解的格局自然也就不同。
三、爱的格局
归根结底,每个人的身后,都站着他(她)的原生家庭。
作为父母,我们竭尽全力希望给到孩子好的教育,而在精神层面,我们真的应该盘点一下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否和子女间维系着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否思考过,我们对爱的格局的理解;是否反思过,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什么样的父母角色,在我们的父母面前又扮演的是什么样的子女角色呢?
有格局的父母不仅看重孩子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教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积极的教育有助于孩子增长见识,积极的教养帮助孩子如何和人相处打交道(包括父母和异性)。
那些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尊重父母的选择、不捆绑消费父母的子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和父母彼此独立却而又心心相印。
夫妻间相处的格局决定了婚姻是否幸福,亲子关系的格局会影响子女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奉献式的父母永远觉得自己为子女做一切都是应该的,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再继续带孩子的孩子,甘愿为子孙买菜做饭奉献一生,直到做不动的那天为止;
索取式的父母苦了子女,电视剧《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父母就是典型代表,我养大了你我容易吗,我培养了你你才有今天的一切,所以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你的收入用来孝敬我也是应该的;
依附式的子女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和顺从,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听从父母的安排,按照父母的意愿过自己的一生,压抑自己的感受,有一种说不出口的辛苦;
讨债式的子女永远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天经地义,买房、结婚,爹妈掏钱天经地义,若是不帮,那以后别怪我不给你养老;
……
四、爱的能力
我曾参与过一个群话题:“你做过的最叛逆的一件事是什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的回答都和婚恋有关。
恋爱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当初的轰轰烈烈,换来多年后的唏嘘领悟:父母曾经的建议,并不是剥夺我们爱的能力,只是尽可能帮助我们看到生活的多种可能。
我把这三张图片发给了李姐,第三张其实是我的回答(此时心中飞过100只鸽子)。
希望李姐可以和这对小情侣好好聊聊未来的计划,不妨建议男生到外面租房,哪怕女儿吵着要一起搬出去也不用拦。无论多深刻的爱情,都要接受现实的考验。住到家里来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只会降低两个年轻人情感抗风险的能力,不知柴米油盐,怎知生活艰辛,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但凡碰到一点不如意,一争吵就崩盘了。
来深圳打拼的人谁没个住农民房、吃盒饭的经历啊,这是任何一个无背景的年轻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如果这个男孩子这点苦都没法接受,那只能说明,他的生活阅历尚浅,还不具备给另一半幸福的能力。
没有谁对谁错,脱离原生家庭后,终究需要自己面对一切,为自己赋予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