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1版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不管大家有没有觉得,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开始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从注重文本的感悟到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在平时的听课或者调研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部分语文老师在抱怨:教了那么长时间的语文课,到现在却不知道语文该怎么教了?这种抱怨其实就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家在教学时用心思考了,只有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老师才不会有这种抱怨。因为他们只管照着教案设计讲就好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呢?我个人感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学主线的确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这两天听的两节课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字词学习与文本理解的有机融合。
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有自己的感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每一节语文阅读课上都要做的一件事。平时我们都老师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请大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再把你体会到的感情送入句子中读一读,或读出你的高兴,或读出你的兴奋等。然而,理解该怎样理解,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老师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又该建立在怎样的语言基础上去感悟,,学生也只是顺着课文的基本内容去说而已,到底自己是不是感悟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今天这两节课在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首先我们来看《女娲补天》一课,老师在让学生感受理解天塌地陷时,采用的是抓住叠音词重点指导朗读的方法进行的。朗读才是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最基本的方法。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但是,在课堂上上,朗读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内容。即便是有朗读,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只停留在这样的阶段:无论低中高年级,几乎没有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最多是把某个词语中毒而已,而没有交给孩子归纳掌握有特点的文章或句子的共同的朗读方法。而老师则是在进行词语复习环节就已经着手进行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发现叠音词的秘密,指导朗读叠音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大胆范读,让学生感受叠音词在表情达意中的特殊效果。然后再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感受灾难到来时的可怕。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有了落脚点,而且,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把朗读课文的指导拆分成词语的朗读和句子的朗读到段落的朗读这样三个层次,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的方法。再比如对“找呀找呀,终于”的理解与朗读指导也比较有特色。而且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时,春老师抓住了“围困”和“挣扎”两个词语,从字形入手,让学生感悟,直观形象,把汉字的字理和文本内容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的感悟不是空洞的,牵强的。在另一位老师的《金色的鱼钩》一课,抓住中心句中的“陈列”、“瞻仰”一词实现对主题的突破也不失为巧妙的运用文字本身的内涵来理解课文内容,使得“金色”和“红锈”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事物有了统一之处,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老班长的精神。还有“浪费”一词的理解都是值得圈点的。
再比如上周听的《春晓》一课,也有这样的文字理解与诗句理解相结合的点睛之处。简单说明,具体的大家可以看博文《字词句的有机融合与推进》一文。《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对“扔、捡、拾”的理解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具体大家可以参考博文中全国第九届优质课特等奖教案《浅水洼里的小鱼》的课堂实录。因为我们的汉字本身的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任何句子的理解都是需要具体的语境的,作者的感情也是蕴含在文字内部的。我们经常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但是究竟该怎样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究竟怎样走这样一个来回。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多动动脑筋。
二、学习过程的经历与学习方法的习得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而这些方法的落实是要体现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如何让学生在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后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承担的主要任务。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朗读的方法,概括的方法,习作的方法,表达的方法等等,这些都要考我们老师一节课一节课的教给学生。但是这些方法的传授是融在每一节课中的,因此,一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方法,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大家不妨现在在心里线静静地问问自己:我平时的语文教学,我都有意识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在这两节课中,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过程中后,两位老师都能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如老师的抓住重点词语突破段落感情朗读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在课中两位老师都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但是因为学段的不同两个人的教学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个老师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把句子概括为词的能力,在3——5段的处理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把句子概括成词语。这样有收有放,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另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因此直接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概括为画面,其实也就是词语。但是这样的概括也是在老师的清晰的思路的引领下进行的:先找句子,再圈重点词语,最后概括。关于概括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博文《教给概括方法,培养概括能力》。这不仅仅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其实也是我们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再遇到长课文时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长文短教。比如《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小英雄雨来》等这样的课文都是和用这种办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习方法的传授是和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荣威一体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的,而不是硬性的传授和灌输。
语文课堂中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交给学生,但是每一节课我们要传授什么方法,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方法的传授要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因此讲课前的文本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就拿老师执教的这个单元来说吧,其单元要求是:“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本课的课前导读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而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是这样写的:“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之中,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面对书上有的这些文字,面对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该怎么处理每一节课,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想到的。单元备课,整册备课时我们备课的基本要求,但是单元备课备什么,整册备课备什么,不知我们是否细想过。
三、课外阅读资源与课内文本的有机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源于自我阅读、自主阅读,而不是源于老师的分析、琐碎的讲解,因此如何抓住同类型文本的共同特点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两节课都能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本的拓展阅读,这样既是对本课所学的及时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时语文教学改革前所未有的现象。但是究竟课内外怎样结合,为学生推荐怎样的读物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而定。除了课标规定的之外,我们还可以自选一部分。比如我在博客中放的有清华附小的学生的读书推荐目录,如果我们拿来给我们的学生照搬照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差别太大了。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指导学生读书,只要坚持,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很多次的评课上,我都说过类似的话:“数学教学目标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目标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心中不能模模糊糊一大片,讲课时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一节语文课是否有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节课什么都讲,其实往往是什么也讲不好。一节课只要能把一个点或者两个点给学生教清楚,让学生学会就已经是成功了。
如何上好语文课,说起来很难,做起来似乎也很难,但是也有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每一节上,我们不妨都问问自己:这节课,我教会了学生那些语文知识,教给了学生那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最不济的是看看学生有那些积累。如果我们坚持这么问自己,坚持这么要求自己,逐步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学会更多的语文方法,提高更多的语文能力,收获更多的语文积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是成功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过多的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去主动接纳,争取,其实也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工作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一个励志的鸡蛋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一个鸡蛋,从外界备打破,它只能是一种食物,而从内部被打破,她就是一个生命。如果源于压力的学习,那就会成为负担,而主动地学习就是自我的成长。张思明老师的自学经历就告诉我们成功不是等来的。见博文《源于心灵的震撼》。即便是你的客观条件再好,也会与比你更好的人在。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些古话都告诉我们了积极努力也争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