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英文名为Picture Book,直译为“图画书,与传统图画书不同,更强调文与图内在关系。图画不再是一种辅助,而是图文并重,相互衬托。
绘本在图像表现、文字呈现与主题展现上,丰富而多元,不仅局限于幼儿阅读,而是能满足各年龄层读者的学习需求,因此,绘本也被称为“0到99岁的读物”。
在没有参加台湾著名阅读专家林美琴老师的工作坊之前,我意识到自己对绘本的认知是非常浅显的。在林老师的工作坊上,我第一次接触阅读力这个词,林老师对绘本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绘本的神奇和魅力。
而如何从绘本引发阅读的兴趣,构建阅读力的理念,给了我很大冲击。阅读力不等同于识字能力,更包括读懂内文,进而可以攫取讯息,加以解读、诠释,进而发展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而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只有学会阅读才能在阅读中学习,绘本正是孩子们阅读启蒙的助力。
绘本到底应该怎么阅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找“图感”,二是找“语感”。
从“图像”到“图感”
读绘本首先读的是图像,这些图像信息组合成画面,传达某种情绪、氛围与感觉,如果可以感知到其中的信息即培养“图感”,让大脑经过感知的触动进行感受、想象、思考等活动,唤出脑中相关的意义、影像和记忆来响应,牵动情绪共鸣,接收到图像传达的丰富信息。
关于图感如何培养,这篇主要总结了林老师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一书中总结的几个要素,并结合自己绘本阅读中的体验,加以辅助理解。
一、线条
绘本中,线条勾勒出景物的轮廓,塑造了场景与角色:或是以疏密制造质感、明暗;或是通过粗细、刚柔、曲直、正斜、间断或连续、纷乱或整齐、上扬或下垂等各种表现,营造情境的动静氛围,并描绘出角色的肢体动作与表情语言,传达出角色的情绪与感受;或是通过几笔线条营造动感,带动画面的张力。
以《鸭子骑车记》为例,第一页地面是跨页水平线,传递出农场宁静安宁氛围,预示着故事的开始,一切都是平静的,与后面农场上动物们的一团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反差。
而上图以随性的弧线构筑的地面线条,传递出跳跃式的动感,让我们感受到鸭子轻松的心情,由此可见鸭子骑车的技术已经从刚开始的拙笨越来越娴熟。
造型
造型是由线条勾勒出来的形状,绘本创造者通过不同的类型与姿态,传递人物的性格及生命状态。
《鸭子骑车记》中各动物的造型独特而鲜明,将动物们的性格表现和心理状态塑造得活灵活现。
首先我们来看鸭子的造型,鸭子抬头挺胸,上扬的姿态让人感受到鸭子自信满满的心理。
再来看这页狗的造型,狗跟着鸭子的自行车在奔跑,尾巴上扬的姿态,让人感受到狗和其他动物嘲笑鸭子的心理不同,它是真心佩服鸭子的勇气,也让我们真心体会到狗的忠诚和善良。
这一页母鸡的造型也非常鲜明,母鸡扑棱的翅膀和高高抬起的锋利的爪子,张开的嘴巴,落荒而逃的姿态,将母鸡的心理勾勒得活灵活现。
构图
绘本中的构图是指创作者的画面布局,包括主角、配角与各种动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动线、视角、运镜、比例等,借以营造空间场景,表现整体局势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构图的认识,了解创作者的布局安排,探索角色与空间的彼此关系,能进一步感受角色在环境中的处境,以及角色之间的微妙互动或情感对应。
《鸭子骑车记》这一页,通过马在上方、鸭子在下方的位置安排,凸显马自认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对鸭子的鄙视。
而这幅画面的鸭子居于上方,老鼠位于下方,显示鸭子自信满满,而老鼠却自卑的心理状态。
以上这幅画面,一大群孩子骑着自行车冲下路来,通过动线的方向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故事即将出现逆转,为后面动物们心理的转变,和动物们在谷仓空地上骑自行车的欢快场景做铺垫。
四、视角
视角,即视角观看的角度。除了水平视角,绘本创作者会运用低试点及高视点等构图变化,呈现各种观看的角度。通过不同的视角变化,激荡出更多元丰富的思维。
譬如上图,鸭子拖着下巴仰望着眼前这个庞大的自行车,凸显出鸭子的弱小,让读者为鸭子打赌自己会骑车的疯狂念头捏一把汗。
再来看这幅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鸭子的形象变得无比高大,瞧鸭子把两只手背在身后的样子和骄傲的眼神,自行车在他的身后变得渺小,形成衬托,从而可以感受到鸭子成功驾驭自行车之后的满足和喜悦。
比例
在图像的表现上,安排角色与角色或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大小比例,也是创作者表达意图的一种方式。
通过大小比例的不同,可产生角色卑弱与豪迈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势,以表达主、配角的关系,或是表现两者地位的差异与情势的强弱。
还是以《鸭子骑车记》为例,这一页画面通过远近不同的空间,只给鸭子呈现一个骑车而去的小小背影。而猫的比例却占据了整个画面,画面上的猫闭着眼睛“我才不会浪费时间去骑车呢!”,猫慵懒的形象跃然纸上,而鸭子扬长而去的背影也刻画出鸭子对懒猫不屑一顾的心理。
颜色
图像的色彩可借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光线明暗、浓淡厚薄等,牵动读者的感受与情绪共鸣。
以《晚安,月亮》为例,整本书的画面是以红绿黄三种原色搭配,并穿插以黑白页,通过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变化,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温馨浪漫而静谧安详的画面,有一种把人引入睡眠边缘的魔力。
在绿色的大房间里,有一部电话,一个红气球,还有两幅画——
绿色的墙壁和被子,红色的地板、床和气球,黄色的相框、台灯和桌子。在故事的开始,房间的色彩和光线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明亮。
接下来的第二个跨页变成了黑白的,这是作者的创作手法,一页彩插,一页黑白,轮流交替。画面从明亮的色彩一下转入灰色,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
接下来的布局,仔细的读者可以发现,下一个彩页还是同样的房间,但是颜色暗淡下来了。随着和屋子里的每一件物品慢慢道晚安,接下来的彩页,红色、绿色和黄色里面明显地增加了灰度,到最后,第一张彩页那种明亮的颜色不复存在了,变成了一种不透明的朦胧昏暗的色彩。
通过这种明度和彩度的变化,让读者感受时间逐渐推移,夜色越来越宁静,让读者感受到夜的静谧、稳重和安详,给人想要马上睡觉的冲动。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方式。当图像与某种文化或生活经验相联系,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呼应了内容的发展,成为传达意义的表征,即为“象征”。
我们熟悉的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正是以爸爸的那件棕黄色的格子睡袍为线索贯穿全文,象征着深沉的父爱。
细节
很多绘本书中会安排一些细节,这些细微的呈现悄然置身于画面中;有的暗藏于书中的某页,有的隐匿在每一页中。
比如《晚安,月亮》,每一张彩页上都能找到那只藏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的小老鼠。同样《晚安,大猩猩》的画面中也有一只可爱的小老鼠,拖着一个香蕉,几乎出现在每一页的画面中。
图画中的细节往往容易被大人忽视,但是小孩子的观察力却很强,通过这样的细节观察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从“图感”到“语感”
文字是绘本中另一种信息的来源。图像生动传递了视觉感受,而文字可以细腻描述图像中的情景。
如果能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出“图感”的能力,进而接引对文字的深刻体会,为培养“语感”做铺垫,以接收到文字的丰富含义,对于阅读的领悟就会更深刻。
只有发展从“看见”到“洞见”的心法,才能尽情享受阅读过程中的想象遨游与思维驰骋,进而与心灵共鸣,享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