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我们闭上眼睛回忆两件事。
1,大部分汽水广告上,是否有一些小水滴,它让你联想到什么?
2,有没试过,和同事或家人正讨论一件事情,你振振有词、据理力争,对方突然不搭理你了?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消费者沟通、一个是日常沟通。汽水广告上的水滴,是否给你冰爽好喝的联想?所以案例一在消费者沟通上成功。戛然而止的沟通,大部分是过分讲理触发了别人的不快,于是别人干脆不听。所以案例二在日常沟通上失败。
案例一是绝大部分消费者盲目?案例二是同事或家人实在蛮不讲理?沟通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一个好的沟通发起者能让沟通顺利进行并最终推动事态的发展。就好比和客户、上级沟通,你不能指望他永远认同你,而是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来提高成功率。
在日常生活沟通里,最常见的错误,莫过于认死理。沟通发起者,一般是有事要办需他人配合或认可,这个权力场里发起者是弱方,想让强方遵循弱方轨迹,只能引导不能硬掰。换位思考下,复杂点可能你会这么想“你这么牛逼都想得那么清楚了还来找我干嘛怎么不直接上天把事儿给办了呢”,简单点就是“不乐意”。
为何如此?说好的有理走遍天下呢?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吗?尽管人自诩为理性动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决策我们都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在《蜥蜴脑法则》一书里有相关介绍,大致意思是人的思维分自动式和反射式两种,绝大部分决策都是由自动式思维决定,该思维模式的特点就是非理性。容易引发关注、联想的因素会被优先攫取,判断更多取决于感情、行为、他人偏好的信息。
所以,巧妙的讲道理是聪明人,死抱着道理非得让别人低头是幼稚。到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所谓耿直只能是自我安慰的一个借口。
我们暂且粗暴的将沟通分为无理可说和有理可说两种情况。探讨在这两种情形下,如何把握说理尺度。
第一种,无理可讲时。最经典的画面,老婆或女朋友问为什么爱她。对于一个曾绞尽脑汁编出15条理由的人来说,我很负责的告诉各位,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因为你漂亮!”或“因为你很迷人!”这类简单粗暴直击心灵的答案。即使你能精准的回想起爱上她的那一瞬间,但你应该清楚,用这样一个瞬间来决定一生的感情,从理性的角度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如此就别想。同时,你们以为她们女人吃饱了撑的来跟我们玩说理游戏吗,她们只是想听我!们!夸!她!们!。你给的理由越细致,她就越多由头顺着往下问,总能问死你的。
第二种,有理可讲时。以色列建国时面临俩严重问题——没钱没枪。美国精英犹太人有钱且大部分是上流人士,故以色列让梅厄夫人去美国募集资金,在此之前,这些社会名流已经历过无数次来自犹太世界的募捐,是个人都烦,此时跟他们讲道理,就像对着我们念少先队队规、学生守则、公司制度一个德行,是一个不能讲理的环境。在梅厄夫人的演讲稿里,悲壮的氛围充斥全文,最后她募集了5000万美金,大致等于当年沙特一年石油的收入。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这个民族讲历史讲道理能讲到地老天荒,讲感情聊悲壮也能讲到地老天荒。《耶路撒冷三千年》你得憋着性子看完,梅厄夫人的演讲稿能让一个不相干的人看得热血沸腾、心生同情,这是道理所无法企及的。
单独把职场沟通提出来。
我们以是否有理、是否犯错作为坐标轴能分出四个象限,已犯错且有理、已犯错且无理、未犯错且有理、未犯错且无理。我们不拆分讨论(我们肯定是觉得自己有道理有委屈的嘛),就讲一个点,沟通对象不乐意了,你分四个象限有意义吗?
接烂摊子的经验很多人都有,刚接过来需要了解情况,沟通处理方案。很多人和领导沟通第一件事,就是嫌弃上任。无非就是表达这摊子被搞烂了整不回来不能怪我虽然我也会拼尽全力去补救嘛。你信不信上级记住的永远是前半句而不是后半句,因为后半句是你目前该做的,前半句却能引发他人不快。这个时候你的方案就会在印象分上打折扣,本来可以自由处理的,就会莫名其妙的生出许多掣肘。
在项目出现重大失误时尤其如此,人在这种环境下自我防卫机制会自发启动,会出现外因解释来调整失调的认知。也许你的道理是成立,你的失败是客观造成的,但沟通对象的感情点不在你为何失败,而是你如何补救。所以,请先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在需要通过沟通寻求更多资源时。
我们不是在破解世界的终极奥义,我们只是为了生活在推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你不能指望对方跟你一样着急某一件事情,如果道理能帮你打动对方就用,不能就不用。举个极端的例子,你和女朋友吵架,你吵赢了,她不开心了,然后掰掰了,然后你就如愿以偿了吗。
当然,如果有人觉得如此作态委屈自己,明明有理却要委屈求全。那要么不改变,要么离开这个需要你委屈求全的地儿,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