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一看到99+信息就烦躁,当初热情高涨加入的群聊,在设置消息免打扰后就再也没打开过。”
这是一位朋友的微信社交近况。
不想看微信提醒,不想发朋友圈,缺乏表达欲,只想把世界和自己隔开,做一个置身事外的人。
如果你也有这种心理,那你很有可能陷入了冷感社交状态。
什么是冷感社交呢?这可能要从“人冷感症者”说起。
在访谈录《人冷感症》一文中提到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不爱聊天更不会自来熟,总给人冷漠的错觉。但他们在性格上完全健康,人格上也没有缺陷。
只是他们认为建立在八卦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既浪费时间,又实在没什么营养,所以选择主动不合群。
这类主动不合群的群体就是 “人冷感症者”。
《欢乐颂》里的安迪就是一个典型,明明社交能力不错,但就是不喜与人接触,在聚会活动中遗世独立,显得疏远高冷。
这类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这种缺乏欲望和热情的社交行为,也被称为冷感社交。
01
说到这里,你可能怀疑自己是人冷感症者,但放心,有冷感社交行为并不代表你就是人冷感症者。
因为冷感社交,也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甚至是那些曾经热爱社交的积极分子。
我的朋友小S,曾经是高中班里公认的社交达人,学霸圈学渣圈社会人圈,只要是个圈她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空间的说说也是弹幕式更新,每条说说下还得标配比手纸还长的评论。
可自从她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朋友圈就像没了二氧化碳的可乐,平静得诡异,以往总能看见她主导话题的安利群,也再没有出现她的身影。
最近同学聚会我们见了一面,她像变了一个样,那个在人群中间叽叽喳喳的麻雀女孩,如今一脸兴致缺缺地窝在KTV的角落,默默喝茶。
我私下问她,怎么突然变高冷了?
她有点疲倦地回答“社交太费精力了,下班后好不容易有个人空间,只想一个人待着,不想说话。”
如果人一天的时间精力是满格电池,那工作就是耗能最大的软件,下班只剩5%的电,想嗨也嗨不起来,满脑子都是“不如回家睡觉”。
另一个朋友也忍不住跟我吐槽,公司的微信群实在太多了,饶是她这样活跃的人,在一天不间断的群消息轰炸下,也活生生从话痨变成了话废,甚至一打开微信就有一种抗拒心理。
后来她尝试屏蔽了所有工作群,结果错过了两个deadline,差点丢掉饭碗。(太惨了)
超负荷的工作,逐渐丧失的个人空间,烦人的微信群。这些都足够让一个社交积极分子变得冷感,间歇性丧失社交热情。
02
如果你是实行冷感社交的那一方,对你来说,它可能是种放松,毕竟少说少错,但对身边人来说,可能是种困扰。
他们没办法从你冷淡的表情,寥寥的言语中感知你的需要,了解你的情绪,而这往往导致误解发生。
朋友小A是外冷内热的类型,面对陌生人,她会从人来疯转换成冷感模式。
有次她陪朋友赴网友之约,全程盯着碗吃饭不发一语,网友把她的冷淡误认为是对他的不满意,在饭后小心翼翼地问小A“你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说?”
小A摆头,她只是缺乏交流的欲望,并不是针对某个人。
但陌生人不了解你的生活,你冷淡着脸说我没意见,对方就越在心里肯定你就是对我有意见。
而且就算是熟人,有时候也受不了这种冷淡。
举个例子。我哥是个妹控,经常连发十几条信息,但内容又很没营养,导致我习惯性冷处理他的信息,看一眼,就放下去做别的事情。
于是每天相同的一幕都会重演
“为什么不回我微信?”
“你怎么了?”
“你给我出来!”
活像一个守寡的小妇人。我默默在心里回了,然后继续把微信丢一边。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我哥忍不住质问我“你是不是在故意疏远我?”
尽管我的初衷并不是疏远他,但我的冷淡确实让他感到受伤。
03
消除这些困扰的办法也有,那就是学会转换社交模式。就像把空调的制冷调成制热,你也能够在不同场合,把冷感社交转换成普通社交。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一个人在小公寓里,偶尔冷感一下,关闭微信微博,单纯地享受奇妙又纯粹的独处快乐。
在逢年过节、亲戚拜访时,转换成嘘寒问暖的模式,绝不给你妈机会指着你的鼻子说“也不知道招呼一下,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如果你说你都没有,你就是一冷到底 ,切换键已经坏掉了,那么我建议你试试下面几个方法:
1.追星。有了偶像,就有了精神寄托。虽然不可能让一个冷淡的人达到抛头颅洒热血那样狂热,但遇到志同道合的亲友,再冷感也会不自觉多聊几句。
2.钻研一样东西。如果你不享受社交,那也别把时间白白浪费,用省下来的时间认真学一样东西。这样,无论你有没有脱离冷感社交,你都能有所成。
3.找最好的朋友聊天。好朋友是一剂良药,也许你可以试着多和ta谈谈。至少别人都不了解你的时候,你还能确信有一个人了解你。
最后,希望各位宝贝们该冷则冷,该热的时候还是要热起来,别把关心你的人拒之门外。
你是冷感社交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