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写读流量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第一章流量之困。介绍了“ 流量池思维”,就是指已经成形的获得流量的经验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门店+好的地段就是很好的流量来源。紧接着,2012年互联网电商出现好,线上流量就开始冲击传统线下流量,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劲头。2012年左右,想要在网上获客的成本大约只需要几角钱,只要是精明和大胆往前走的,通过搜索轻易就可以收割百万用户。
而在流量市场几乎饱和的现在,初创企业在流量方面普遍面临流量少、流量贵和流量陷阱。就拿自己曾经做微商时的经历来说吧,看家宣传者在朋友圈宣传多少钱可以获得多少活粉、精准粉。而且在下单前还再三跟宣传者确认是不是真的精准粉和活粉,都得到肯定的答复,还承诺如果有多少比例以上的假粉、僵尸粉,退款什么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去统计真假粉的比例呢?只是在后来,发现居然有同名同姓同头像的差不多十个好友,没有别的来源,都是通过买粉来的,更有甚者,本身就是电商什么的。当时也就无可奈何了。
在市场状况如此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营销破局?在企业营销中,不仅要品牌,更需要效果。同时,在互联网上做营销,必须追求品效合一。尤其在移动端,因为交易链条更短,支付更为快捷方便,也为品效合一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将品效合一应用在企业的流量布局和运营中,才能快速破局,避免浪费。也因为交易链条也支付方式的便捷,对企业初创者来说,急功(快速建立品牌)、近利(快速转化成销量,带来实际效果)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章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开题讲了百雀羚的《时间的女人》案例。讲述了好的创意和转化率低的事实。2012年前,除促销以外的营销都是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指的是不能直接导向购买的营销行为,即使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导购。品牌营销的营销路线较长、周期较长,而我们知道大多数时候,人的购买意识可能就是一时兴起的事情,过了特定的环境氛围之后,购买目标很有可能就会变得模糊。当时的营销手法大多是“一句广告语+一个代言人+中央电视台”的形式。一直处于尴尬的品牌营销。2012年后,PC互联网的不断成熟,而且可以根据记录用户上网行为,进行目标用户画像,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推送。精准营销就开始进行市场占有。更是希望每一次营销都是效果营销,即是一切形式都要具备导向购买的功能。而且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流量,聚沙成塔,能转化必转化,能品效合一就一定不要品牌务虚。
品牌:流量之井。传统品牌讲求“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忠实度。即就是认知、认同和认购。能让消费者记得住并能区分和竞品的区别,这就能解决认知问题。名牌能大家放心的购买,降低错选的机率,就需要提升它的美誉度。而高级品牌追求的是一种文化或者信仰,就能让顾客很强的忠实度。比如星巴克、可口可乐、苹果这些超级品牌,有足够多的忠实顾客即使一夜间工厂被烧光,只要品牌在,就还起得来。而对于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品牌就是流量之海。
做营销最犀利的三种定位方法:对立型定位(人无我有、人有我强)、USP定位(集中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利益)、升维定位(引导原有消费升级)。品牌定位好了之后,就是要强化品牌符号了。包含产品logo、代表品牌的传播形状和人物代言。这是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那么想当然,就还有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主要形式包含:口号和韵曲。好的广告语 一定要弱化广告腔,不要说大话、空话,更不要说大家听不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