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看电影
最近空闲时间比较多,想看电影打发时间,于是到网上搜索有什么推荐的电影。找到一部韩国的悬疑、恐怖片,叫《哭声》,在北邮人bt站10分钟就下载好了6G大小的高清资源。花了两个半小时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一脸懵圈,没看懂导演意图,但是感觉不像是一部烂片。好奇这部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想表达什么。直接到了《哭声》的豆瓣主页,看到第一篇影评就是解读影片的,读完之后对影片恍然大悟。
传统思维看电影
在学校的时候,同学推荐了一部电影,叫《朗读者》。回到家,下载了来看。看完之后感叹真是一部好片,感觉影片探讨了一个好问题:无知者是否无罪?当时还是高中,会联想到自己不好好学习,是不是也会被人洗脑,在无知的情况下害了他人。无知犯下的错,什么时候值得被原谅,什么时候不能被原谅?这个问题在脑海一直发酵,在看完《朗读者》之后偶尔就会蹦入脑海,后来就这个电影写了一篇文章,放到了QQ空间。
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
尼古拉斯·卡尔写过一本书叫《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他的想法是,长期使用互联网,会让人们的思考变得浅薄。他引述的研究中,有一项结论是,长期使用互联网后,大脑搜寻信息、跳读的能力会增强,深度思考的能力会减弱。
信息充裕与独立思考
1. 我有理由相信,信息的充裕会让人们倾向于寻找现成的答案,而不是重新造轮子(独立思考出答案)。长此以往,利于提高搜索能力,但是对独立思考能力却是有害的。
2. 有大量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体味更多新奇的东西,而不是细细挖掘某一资源的利用价值。书籍稀缺的时候,人们倾向于细细挖掘书中精妙之处,榨取更多价值;书籍丰富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多读书,多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