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个帖子,是即将去斯坦福求学的一个妹纸发的,讲述自己的一些学习经验,回答学弟学妹们一些问题。
我中午花费了一个小时,看完了她所有的帖子,在贴子中,她讲述了几件事情,令我感触颇深。
她说她属于野蛮生长的一类,喜欢研究学习方法,在她初次接触了思维导图后,她发现了其中机密,进而查询中外资料,和使用状况,掌握这个理论,并把这个理论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用很短的时间做成了很多事情,可能是我一个月也做不了的。
她最初也想我们一样记不住单词,就去研究关于记忆力的,于是她去找学习背单词的方法,并且积极去尝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军训期间,十天背了8000词。
还有她对机器人感兴趣,就去学习研究,还有也学习了好几种语言,小语种也有,还有经济学之类的,看了她发的文章,感觉到了世界深深的恶意。
我紧接着,就想到了我自己,自己好差好差好差,很早就知道思维导图了,却从来懒得去学习,英语单词也记不住,从来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记不住,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以学习太忙没时间为借口,不去真真正正的了解它,从来都是被动的接受,从来不去主动学习,内心身处可能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从来不去实践它。
期末复习期间,一直在思索,是否我们大多数人存在一直在被动学习,大概是指等待别人传授经验知识,像机器人一样的被动接受,不假思索,存储在脑海中,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
而不是教育家一直提倡的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在我看来,兴趣是学习源,对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存在执拗的好奇,渴望去了解它,掌握它,并积极去寻找所需的资料,探索。
我们从小接触的就是主动接受,老师把知识通过反反复复的教授,强调,“这个要记住,考试是要考的”,于是我们去啃它,却不听从内心,问一问自己,自己对它感兴趣吗?要去学习吗?学习就成了一种很僵硬的行动,好似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考个高分。
久而久之,当高中毕业时,我们来到大学,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学,许多人觉得大学老师没担当,不负责,只顾讲课,其余什么都不讲,而且讲课只讲一遍,讲过了就算完了,根本不在乎你听懂没听懂。
我以前就经常听不懂,觉得都怪老师,是老师不好,可是我又知道,大学自学能力很重要,关键在于自己,可是自己懒啊,懒得动手动脑。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样慢慢拉大吧,打个比方吧!我们还处于嗷嗷待哺,等待老师投喂状态时,人家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用勺子,吃自己想吃的东西了。人家快我们一步,并且积极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走的更远,我们蹒跚前行。
20出头,身上就要有那种青少年身上具有的那种精神,对于知识渴求,对于未知的勇于探索,实践,让大脑随时随地都在思考,接受新的东西。
而不是,被动麻木的接受,不去主动转为自己所有的,我认为我们在新的一年可以,在主动学习上可以做的更好,这也是我对于新的一年的期许。
首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换句话说,遇到不会的,要积极去寻找答案,不要期待会有人给你,或者直接掉忽略掉你不会的,在手机的便签上把自己不会的记下来,有空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经过你的寻找,这些答案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答案,或许将来地某一天给你莫大的帮助。
第二,多读书。可以为了一个问题去找书读,也可以读与专业有关的书,或者其他。选择书时,尽量读那些经典的,它们经过历史的冲刷而保留下来,有很大的价值。
或者选那些高于你知识层次的书,简言之就是看起来有不懂的地方,可是通过动脑,查资料可以看懂。
即将做笔记,可以针对某一句话,某一段,某一章,或者整篇,写下你印象深刻的,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然后平时多翻翻,或者再找一下其他人的看法,多角度的去思考。
第三,不要拖延。如果条件允许,立刻就做,不要拖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尽量当天解决,尽量否则很有可能会忘了,它们就会成为你的知识盲区。
举个例子,考试中做错的通常就是你经常做错,但是做错后,又不认真寻找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考试稍微变一下或者根本不变,你还会按你原来的思路做题,直到彻底解决了为止。
最后,像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世界很大,未知的东西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你想,你做,就可以。
主动学习,是我们大学的必修课,被动学习迟早会使你落后于别人很多很多,我希望我可以做到,你们也可以掌握这个技能,为自己不断增值,让自己在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