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子罕》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通过弟子对孔子的议论和记述孔子某些活动来印证孔子思想实践。“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经典来详尽此篇精华。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通译】
孔子罕见谈及利益与命运和仁德的关系。
【学究】
有人理解这句话为“孔子罕见谈利益,赞同命运和仁德。”这样说法真有点怪怪的感觉,一定非要把孔子看成这么纯粹的吗?这样反而不客观,神化孔子其实一点没必要。
孔子很重视利益,只是孔子观点是“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当然不会拿命运和仁德作为筹码来理论利益,这才是孔子分得清的地方。孔子在当时是非常富有的,培养三千弟子入阁入仕,涉及社会管理方方面面,开启教育获利年代。唯有如此,大家才会看重教育的传承。
【原文】(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子,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通译】
闻达巷党头领说:“孔子这么伟大,博学多才以什么才能而成名的呢?”孔子听到这样的言论,就对弟子说:“让我执行驾驭与射击,我驾驭还是可以的嘛?”
【学究】
古时五百家为一党,巷党也就是城市人群,达巷党人便是当时城市里民间里最有影响的人。这样的人听说孔子很伟大,就想知道孔子到底有什么才能。
那时候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百姓以有生存的手艺而自豪,于是听说孔子伟大就按自己的认为去追问孔子有何手艺绝活?但孔子并非手艺之人,是一个思想传播者,也只有在这样的年代不靠手艺考嘴皮子成名自然使大家惊讶,也是在所难免。
而孔子明知他说的是手艺活,自己也的确没有像样手艺活。于是就告诉弟子们,我也是可以驾驭一下马车的嘛,怎么能说我不会手艺呀?正如现在教授开车水平不一定比专业司机来的差嘛。这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宽容,不做计较的风度。
【原文】(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通译】
孔子说:“用麻做成冠戴,是一种礼制,现在用黑丝绸代替是节俭的做法 ,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在朝堂之下朝拜君王是一种礼制,现在有人直接朝堂之上去拜,那是骄横的做法,虽然有这样违法的现象,我还是坚持在朝堂之下朝拜。”
【学究】
古时侯礼仪是非常讲究的,要用上好的麻做帽子,但后来有人为了节俭提倡用黑丝绸代替麻来做帽子,尽管材料变了,但对于礼仪的本质没有改变,也就是物质上是可以修正的,也要按当时的生产能力来决定大众的利益之物。
然而臣子为了方便把朝堂之外的跪拜改成了朝堂之上的跪拜,这样以来就改变了礼仪制度。那为什么变绸为麻做冠戴可以,改变地方跪拜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跪拜是行为,离君王太近,容易出现君王的不安全。所以孔子对这种改变是竭力反对的。
可见孔子很清楚礼仪的范畴和禁忌。物质改变和行为改变有质的区别。
【原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通译】
孔子杜绝四种弊病:没有主观臆想,没有必须要完成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以为是。
【学究】
孔子传播儒学礼仪仁德,自然自己对自己也是很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众信服。不去主观臆断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没有可以期望就是不做妄想,没有固执己见就是不会刚愎自用,没有自以为是就是不形成个人崇拜。这是儒学的戒律,唯有自律之人方能随众天下以大同。一种博大的思想体系,戒律是重中之重。
这里和佛教的持戒是一种道理。戒“杀盗淫妄酒”等五戒是基本戒律。尽管儒家文化没有佛学文化那么多戒律,但一定有不能碰的戒律。孔子自善其身,皆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