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会 焦点讲师班学员、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师 2020.4.18坚持分享第788天
一、找茬是种感觉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只能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感觉是个人意识当然也是普遍必然的。
没有感觉的话会怎么样呢?比如痛觉,快乐的感觉,平静的感觉,幸福的感觉...生活会不会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呢?
既然是一种感觉,那就有感觉好,或者感觉不好的时候。
二、找茬儿,这是谁的感觉?
学生的感觉、家长的感觉。
咱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被找茬或者找别人的茬呢?自己被找茬儿:初三转学,新班主任说我下课跑得快、和男生说话、上课不专心、考试成绩差说就这水平,考试成绩好,说我不认真检查交卷子太早...自己当老师,也偶尔会有学生说,别人做操也不规范,你咋光说我...其他老师也有分析会说老师偏向男生或者女生,这样就不是个体的呐喊了
三、找茬儿的背后是什么?
老师认为是找茬儿吗?也许是认为对学生好,直接说出学生的不足的部分;也许老师会有挑错思维习惯吧,一大篇作业马上就能挑出错误的部分,这也是长期训练出来的(苦笑不得);也许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也许是激将法...
学生怎么感觉呢?有学生用怀疑和不懈的语言和表情,“切,为我好,我怎么没看出来!为她自己吧!”;学生情况不同,抗压能力也不一样,激将法是个双刃剑,用不好,也伤了自己;在我看来,老师哪怕牺牲了学生喜欢自己,也希望学生好,用批评想让学生改变,可是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
感觉还是一个大关系的问题,有了关系就什么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有关系。
四、如何面对“找茬儿”这件事
1.作为老师如何做?岳老师的观点是“尊重、平等、未知、无条件接纳”,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大家体会到一代教育大家的智慧和胸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面对学生的错误,多关注正向,发现孩子闪光点,越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去爱;用“夹心糖”“三明治”的做法,学生更能积极改正错误;放下对错观念,多个角度看问题,即使孩子质问老师了,看到孩子的勇敢表达...
更重要的是老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老师很不容易,平时多学习提升,站得高看得远,心理容量大了,就能接纳孩子的不良语言与行为,就能稳下来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2.当孩子感觉“被找茬”时,家长做点什么可能有用呢?倾听共情少不了,做到爱与接纳,重新建构,用带有双向“过滤器”的传话筒,来面对和解决。
有一个老师发了《四颗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 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陶行知往往能从学生的一件小事中发现问题,真是难能可贵。给学生的第一块糖说的是学生守时,第二块糖说的是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有正义感,第四块糖说的是学生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