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看书是一项技能,而非一项技术。技术有一套系统的理论,许多人通过这套理论就可学会一二,而技能不然,它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是经验和动作的总和,与技术相比,更强调能而非术。因而技能一般依傍于人,技术则自成一体。
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就是学会一项技能,本身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用之天下的道理,而是跟人的习惯和喜好关联的。比如有人把读书比作吃饭、也不无道理,他早已养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读书亦然,不吃一顿饿的慌。比如说看电影,看小说,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随着故事此起彼伏,不看不行,成了命根了。
当然,书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受众,对特定书种感兴趣的人也不会迷惑,剩下的就是希望通过看书而能达到博闻强识的目的。针对这一干人,看书也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遵循。
第一:你可以从你感兴趣的书类入手,也可随手拿起一本你最近喜看的书籍。实在没有,就找到跟你专业或职业相关的书籍,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解决问题达到良性反馈的效果,然后激励你去读类似的书籍,慢慢扩散到其他的书类,形成一个正反馈。
想来我自己就是这种方式,因为对某人感兴趣,就打印了他的语录,买了他的书籍。受益匪浅下,对他书中推荐的书类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读罗伯特.清崎的书,接着是余华、王小波、张爱玲、王小波…最后就养成了习惯,但还不是理想的。
第二:看书要混着看。涉猎广泛的时候,也是兴趣和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如果看书的阀值达不到支撑你读完该本书意志的时候、可以选择收回一部分兴趣和精力,放在当时最想的书籍上,以此突破心理阀值达到继续读书的目的。
该方法虽然本身不增长兴趣,有时书类的切换还会耗上一些心力,但通过心理疲倦期与兴趣期动态变化的调节,反而能够增加单项书籍的心理预期,达到阅读与收获的目的。
第三:根据个人情况针对性调节看书的时间、周期、长短和频率。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当你对一本书产生足够兴趣而废寝忘食的时候,需要注意休息和时间调节,当你看一本书各方面情感不是很充足的时候,更需要注意时间的把控与调节。
时间可以选择早上、中午或晚上,周期可以是每天、每周或每月,长短是每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类的时间总类控制。频率是看某类书籍或特定书籍在一定时间段的次数。这些变量没有固定值,完全根据你自身情况去安排,适合你的才能有理想效果。
第四:阅读后有反馈和输出。这个是最难做到的,很多人看完一本书,就像完成一个任务,内心得到了满足,便不管后面的总结和反馈了。这本身出发点就有问题,看书成了“超我”状态主导下的一场游戏,有了华丽的开场和过程,却少了关键的结果。
总结需要你重新理清整本书的框架和内容,对书关键性的内容进行一个摘抄和整理。这步帮你完成了知识提炼和稳固的作用,但还不是理想的,你需要去输出,比如写作运用,比如言语传达,反正就是要把所学通过自己的方式传达出去,从而加深印象,一方面帮助了自己,一方面便宜了别人,岂不完美。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书、读书、学习、写字本是一系,养成习惯也非一朝一夕,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更需要一颗赤子之心,柄下浮躁,亦步亦趋完成知识的累积 。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于此、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