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诚哥带来如此好的动漫电影,真的很棒。《你的名字。》,比心。
关注诚哥已经很久了,从《秒速五厘米》开始,到《言叶之庭》。我把他定义为,画面每一帧都可以当桌面,故事叙述能力却一塌糊涂的劳模导演。咦?是不是想到了国内的某张姓大导演?
说诚哥和动画电影之前,想先问一问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好看的动画电影的主角们都是:我跳,我跳,我跳跳跳。
换句话说,就是人物的运动神经都很好。无论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魔法公主》等等,还是迪士尼,皮克斯的所有动画片,主角没有不跳的。
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那就是动画电影对比真人电影的本质缺陷:人物表情对观众的情绪调动能力不够。
人类对他人的面部表情的捕捉真可谓细致入微,看到别人哭,你也忍不住难受,看到别人笑,你也会莫名其妙嘴角上扬。还有很多微妙的情感,假哭,假笑,以及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可以从眉毛或嘴角的细微变化,甚至面部肌肉的微小变动中捕捉到。这当然有人类进化生物学上的原因,就不展开说了。
真人电影是完全可以靠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撑起一部佳作的,丹尼尔 戴 刘易斯的《国王的演讲》就是。你想想,一个人,只演讲,啥情节都不需要,就在奥斯卡获奖不少。你瞅瞅,面部表情对于情绪的传达多重要!
但动画不行。无论画师对人物表情的捕捉多细致入微,他表现在画面上就隔着一层,所以大多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表示,看看迪士尼早期的动画和日本的流行漫画就知道了。有些国漫,人物看着过于死板,也是用表情来传达情绪的技巧不够熟练。
不过动画电影有个特点,就在于它是“动”画电影,人物可以动啊,情节和画面因为人物的快速运动也可以抓住观众的,因为相比于静态,人类天生对运动的东西赋予更高的关注度,这就可以弥补动画电影中表情不够细腻的缺陷。
可我们的诚哥,偏偏不信这个邪,就是要用漂亮死你的场景,烘托人物微妙的心情,至少在《你的名字。》之前的所有片子,人物都很静态。宅男嘛,你要不是静态就不是宅男了。
再加上诚哥的电影故事大多逃不出青春失恋题材,所以那些漂亮,华丽,唯美的画面,那些出色的光影变化,和动人的音乐最后想要传达给你的,是一种青春期怅然若失的心情。如果你恰好有这种失去的体验,我想诚哥的电影一定会打动你的,因为都不需要靠表情来帮你带动情绪,你自动带入自己的经历,然后再被那画面和音乐一煽动,想不感动都不行。这种情绪传递是成功的。
很不幸,大部分人都不会接受这种传递。倒不是大部分人没有这种青春期的失去感,而是因为就算有,也遗忘在记忆的洪流里,因为心理的成长开始有了别样的解读。如果没有感同身受的话,电影需要先将你的情绪带动起来,让你入戏,然后再感动。最好的办法是让你看见电影里面人物难受的表情,可惜,缺乏人物表情的动画电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很多人对诚哥的片子的直接感受是:青春期的无病呻吟。这就是典型的情绪传递失败。
这样无病呻吟的巅峰是《云的彼端》,它以90年代日本县城的乡土画风,加上现代高科技的平行宇宙设定,将未成年人对爱情的无病呻吟推向了极致。不服不行。
而《你的名字。》,同样是日本县城的乡土画风,同样是高科技的平行宇宙设定,同样是青春期少年少女的恋情。竟然让我这种无比挑剔的吃瓜观众都自动献上了膝盖,不免觉得诚哥真的集大成了。
仔细想想,其实都是因为诚哥接受了动画电影叙事的套路。自古情深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注意,我这里所说的套路是个褒义词,是基于人性的套路。而不是所谓的,听到噩耗,手中茶碗一定会打碎,女主角一定会摔倒等男主角来扶等等的套路。
动画电影的套路,第一点,每一个场景代表一个情绪,场景切换要快,这样观众的情绪也会跟着起伏,尤其是先期的时候,这样就能快速抓住观众。《你的名字。》利用女主和男主换身体来不停得切换场景和情绪,这一点做得很妙。而中后期在不停渲染情绪的时候,也不停切换场景,整个情绪起伏都很顺畅。
第二点,主角跑跑跑,跳跳跳。这点就不多说了,片子表现得很明显。
第三点,青春期失去情绪表达的克制。一个人哇得哭给你看,而另一个人难受了却忍着不哭,你绝对会更心疼后者。只有克制,才不会显得无病呻吟。
第四点,要让你哭,先让你笑。这点是我最佩服诚哥的。他先期的片子一上来就想让你哭,让你隔着荧幕都能体会到他憋着劲儿在那儿渲染悲伤情绪,可你就是感动不起来。《你的名字。》的笑点真的很对位。只有前期笑够了,突然来个失去,那种莫名心痛,真的很震撼。
再加上诚哥本身对画面,光影的把控,使得这部片子异常成功。
像我这种大龄青年看这种青春题材的片子,自然不会被少男少女的感情所感动,就算是诚哥自己说的,关于日本受灾后的情感关怀我也不以为然,但我仍然看得很爽。就是因为诚哥的套路玩得好,我沉浸在他传达的情绪的起起伏伏中,酣畅而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