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平静的定义
不是一时平静,而是常应常静;不是外表平静,而是内心平静;不是与世隔绝,而是顺时应势。归纳为一句话,在不平静的生活中寻找平静。
三个故事: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丧母,直到五十,才开始实施自己的人生报负。“吾少也贱,帮多能鄙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平静有好报,73才去世。
佛陀:年轻时为寻求解脱而离家出走,“觉悟”后用了四十五年来传播智慧,教化后人,面临诋毁、诬陷甚至谋杀,均能泰然处之,未影响其平静的宣扬佛法,直至去世。
耶稣:一直传播“爱神爱人,爱邻如己”,一生中被出卖,被吐口水,最后被钉十字架,都很平静。
这些都是“不平静的生活依然平静”的好栗子。
胡思乱想就是烦恼本身,它既产生念头,又产生情绪。
觉醒
苏格拉底:“没有经过反思过的人生毫无意义。”
觉醒是走向平静的第一步,觉醒并不是从错误的见解走向正解,这说的“觉醒”是“正见”的前一步,为了大家好理解,还是举个栗子吧:
比如自己在开车的时候,原本心不在焉,突然意识到“不对,这是杂念的状态,我要好好开车”,你就觉醒了。再比如,自己听到朋友的好事,心里却觉得怪怪的,突然意识到“不对,这是嫉妒的念头,这不应该是我,我应该为人高兴才对”,你就觉醒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要觉醒后才能觉悟,那觉醒之前呢?要醒必先知呀,因此,觉醒之前是觉知,就是要觉察和知道。觉醒要分三步的话,第一步便是深知念头,要领在于:别把念头当真,换句话说,别把烦恼当真。念头是念头,你是你,要与念头拉开距离。觉醒的第二步便是要身体力行,觉知身体,如果我们能做到觉知念头,审核念头并且觉知身体,便可以达到认识自我,从而迈出走向平静的第一步。
正见
“正见”就是正解的见解嘛。人生有很多烦恼,也有很多解除烦恼的钥匙,佛说八万四千把即很多的意思,而我只讲三把:
第一把:感恩,感恩是东方儒家文化的核心,我将其话在第一位。很多人认为感恩受益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我要讲的是感恩首先受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对方。感恩能够带来福报,其他的不讲,比如同样是被上司好安排了一个任务,感恩的人会认为这是上司赏识自己因而全力以赴,结果被提升;而不懂感恩的人会认为这是个苦差而抱怨连天,结果任务完不成而被考核,试问那个上级愿意对抱怨的人委以重任?
第二把:讲和感恩让我们努力,不虚度一生,但努力了也不成功呢?就需要讲和了。那么有人会问,我们不是讲激进吗?讲和算是退缩不?不是,我说的讲和是为了降压,以便进加具有竞争力。竞争前,要学会讲和,具体来讲就是:宽容、原谅、放下!在世界文化中,中国人是最宽容的一种: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宋江“仗义疏财”,曹操“义释关羽”等都是一种讲和,一种宽容。这是与人讲和,如果与物讲和,那么我们就人人都是环保主义者了。
第三把:当下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by叔本华
“活在当下”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对应的是“明天再说吧”。不,不要等到明天,想做什么就今天开始吧。
正见需要转换成智慧才能走向平静,正所谓“开智慧 断烦恼”。
正定
《西游记》都看过,唐僧看起来什么都不会,却被组织选出来当领导,是为什么呢?“定力过人”,在任何时候,任何痛苦,任何诱惑前面都没有动摇,而其他几个徒弟,要不就是一不高兴就离队的悟空,或一高兴就留下的八戒...
定力看来简单,实在太难,首先静坐,人要不想,有人说什么都不想,容易吧,实在太难了,此时,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念头不是你”,不会受你控制,“不怕动之苦,就怕静之苦”。
苹果公司乔布斯关于“入定”这样描述的:“如果你仅仅坐在那观察,你会看到你内心是多么不安,如果你试图去平复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遭,但随着时间,它会平复的”。想想,一杯浑水,怎么样才能变成清水,放在那,不要动,时间足够长,水就会清。
入定,能改变人的潜意识,甚至还会“原力觉醒”哦
正念
念头之于不太容易控制,主要是因为速度太快。我们称之为,一闪,事实上,比一闪还要快很多。
正念-专注的觉知。通俗点:女人在镜子面前挤痘痘时,就是一种“正念”时刻,男人看见心仪的美女路过时,也是一种“正念”时刻。
现代生活太紧张,修心都是奢侈,静坐?那有时间?关键在于“体悟”哦。
精进
精进的意思就是“继续努力”但又不是只是努力,还代表一种精神-坚定信念,不退缩做下去的精神,反之就会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老子。
在生活中,心、知、行三者合一;在生活与工作中,觉醒、正见、正念、精进。这不正是古圣贤曾经做出的“真静”的榜样吗?
愿您我在浮华的社会中静得下来。
PS.本文为金木水先生《当励志不再有效》读后感。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购买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