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老子是少谈君子而多言圣人的,涉及君子的言论只有丙本一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有学者考究“上将军”一职设置于战国时期,该篇章当成书于战国。如此说来,老子是言圣人,而不论君子。“圣人“二字在楚简总共出现10次,其中两次甲本、丙本有重复。在帛书中多达18次。可见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那么老子所说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呢?
避开帛书《老子》和今本《道德经》再去看“圣人”的含义,发现并无关“道德”,也就是说老子并非推崇其德,而是言圣人之为。总结起来共描述了三个方面:
1、圣人在民前,在民上。说的是具体的社会地位,高于万民。并非《道德经》所说的“圣人想在民前,想在民上”,先有此念,再为了这个目标而且故意“以身后之,以言下之”,似有“君王面南之术”,有阴谋而取之论。楚简《老子》陈述其现象,“圣人在民前,在民上”犹如“江海为百谷王”一般,是现实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中“欲不欲”的圣人,居然“欲在民上”。《道德经》中看似以道德标榜的圣人,实则是阴谋狡诈之徒,权欲熏心之辈。
2、圣人之言有四,楚简《老子》与《道德经》语序不同,大意不差。圣人之为,是“无为”,即是所谓的“为无为”。圣人之事,是“无事”,即是所谓的“事无事”。圣人之欲,是“无欲”,即是所谓的“少私寡欲,圣人之好,是“静”,即是帛书《老子》之中所言“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如此,黎民自然富足,自化成俗,自然清净,自然淳朴。
3、圣人之为,有三种说法“无为”,“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绕的人稀里糊涂,更有很多大师从“为”字甲骨文释义开始解读,也有不少人认同“人为,伪也“,“无为”实乃“无伪”也。以上两种解读,实乃大误。要知道我们解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思想哲学已经对这个词组赋予了哲学意义,还在追究本身意思。如同,介绍“张三”不说其人,而拆其字。实则“圣人之为”,三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做”,对,圣人是要干活的。我们需要辨析的是如何干?
因为“为”的人都失败了,所以圣人才“无为”,同样都是干,有什么区别吗?圣人做事情“为之于无有也”,说的是“无为”,“治之于其未乱”,说的是“无为之治”,圣人干的事情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难以之相成的道理是恒久的,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终不为大”却能“成其大”。看上去什么都没做,却于无声处消除了隐患,这就是“为无为”。按“无、不”双重否定表肯定“无为而无不为”,则是“无为而为”,即,用“无为”的做法去干,此句在楚简《老子》中是针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言的。《道德经》三十七章把“道恒无为”,改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疑又是一颗烟雾弹。
综上所述:楚简《老子》中的圣人,并无道德模范的作用,而是作为一个“很会做事的人”之形象出现。做事的方式别具一格,从来不干大事,与我们小时候常被教导“立大志”截然不同,容易的事情积攒多了,圣人也犯难啊!所以圣人日复一日做的都是简单的事,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做成这件事,圣人只能辅万物之自然,不能为。
“无为“是个“老聃之学”中重要的概念族,还包含很多内容,择篇再论。本文只聊到了跟“圣人”有关的部分。不过却也得知,凡是讲“无为”消极避世不作为的,或者谈谈“无为”不言”辅万物之自然“的,均不得其要旨。
附:楚简《老子》参考李零校本如下:
江海所以爲百穀王,以其能爲百穀下,是以能爲百穀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罪莫重乎貪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爲足,此恒足矣。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衆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道恒無爲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爲,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乏物滋彰,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