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侄女刚刚六岁,已经会背很多首古诗了。那天背了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我一听,这不是原来一首中学的诗歌么?她有本唐诗书,整个都背过了。每天早上,她的妈妈都会安排背诵。不但但是我的小侄女,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学习古诗歌。
01 诗歌背诵的重要性
成年以后,我回忆学的很多东西,都记忆不是很深刻了,独独小时候背的诗歌,仍旧印象很深。有的时候,跟着孩子们一起背诵的时候,能勾起幼年背诵诗歌的情形,连带着也回忆起一起玩过的伙伴,一起玩的那些游戏等。诗歌,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给了我美好的文化享受,更像撬开早年回忆的钥匙。
中国的诗歌,集成了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唐诗、宋词,更是朗朗上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天阶夜色凉如水”等等,无一例外,都美的精妙绝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古诗滋养的孩子一节中,提到圆圆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教给她一起背。并且持续不断的输入,到了六岁上小学的时候,100多首,基本上已经全部会背诵了。
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基本上都会印进脑子里,内化成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02 不必对诗歌详解
孩子太小,词汇不是很丰富,对于诗歌中解释,没有什么用处,让她体会诗歌中的韵律感。等到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再给孩子简单讲解,把影响理解的一些词语解释一下。
尹建莉不强调“过度解释”,把它翻译成白话来解释,反而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束缚了孩子的影响力。另外,她还强调大量阅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前人对这一件事情最好的总结。
在这里,我也想到了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很多家长总是追着孩子背诵多少多少首诗歌,让孩子囫囵吞枣。“慢就是快”,不要让过于追求数量,而是让孩子内心真正追求到文字、文化的美,品咋出诗歌里的韵味,才是最重要要的。这样,不但孩子学会了,背会了,理解也到位了,诗歌也浸润到孩子的灵魂里了。等孩子大些,对自然万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对诗歌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式还是很重要的。
03 学习背诵的过程
圆圆认字以后,妈妈尹建莉把要背的诗抄到一个小本子上,经常在乘做公交车或者饭前、饭后的时间和圆圆一起读几句背诵几句,不知不觉一个小本就用完了,我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圆圆阅读和背诵首先是唐诗,后来又背诵宋词,再后来背了元曲。小学期间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开始背一些长诗。
背诵的方法:化整为零。一小截一小截的背,最后再前后串联。
看到这个化整为零背诵方法,我也想起小时候,自己也是这样背诵的。当别人一篇一篇的念完再背时,我反而背不过。这个背诵方法,是无师自通,非常适合自己,而且完成会背诵的时间也不慢。
但是,后来不知怎的,竟要学习别人的背诵方法,弄巧成拙。这个弯路也给自己一个提醒,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要乱用方法,最后弄巧成拙。
现在,总是有各种各样速成学习方法,速成课程,特别诱人,试问谁不想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无论是谁,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这些东西,也许并不适合自己,还会把自己原来最有优势的学习方式都给打乱了,反而起了揠苗助长的作用。
04 真正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妈妈尹建莉在这里提到了动机的问题。孩子的学习,如果成了家长们的攀比,这也有些悲哀。然而,这种悲哀,家长似乎还没有意识到。
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假,本来打算让小侄女来我家玩的,可是,我爸一句“她还要上国学课”,打消了所有的念头。我说,这么小就整天上课,怎么寒假还不能好好玩?我妈一句:人家都这样呀,那个谁谁比她会的还多呢!这么说来,"都这样",没什么不合理。可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攀比呢?真的不知道,这种攀比之下,孩子真正的乐趣能有多少?
会背多少古诗词,并不重要,家长也不必为孩子背诵的多,而洋洋得意,培养孩子学习古诗词真正的乐趣,比仅仅是数字上的好看,要重要的多!兴趣一旦养成,会一生受益。
圆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喜欢上了朗读和背诵,还对写诗歌产生了兴趣。试着写过两首诗歌,并且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将古诗句引用到文章当中去,为文章增添了很多的文采,并且还因此在考试中,作文拿了高分,这都是兴趣之后的收益。试问,如果没有兴趣,机械的背诵,谁能持续那么久呢?
05 学习古诗词遇到的几个问题
a.自己本身不喜欢古诗词,怎么培养孩子?
解决方式是同孩子一起学习。
b. 怎么选书?
作者建议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去读。
c.孩子上中学了,再来学古诗词,晚不晚?
作者认为学习时间终生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最佳时机”,什么时候都不晚。
d.有必要课外古诗词学习班么?
作者认为学习古诗词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课外的辅导班容易把古诗词整成“课外补习班”,让孩子的学习失去兴趣。
06 学习古诗词和其他学习不冲突
日常交往中,往往会遇到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琴弹得好,字写漂亮,会跳舞,而她的学习成绩还比较突出,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其他会影响“正儿八经”的学习,所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正儿八经”的学习上。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样子。
作者举得杨振宁的例子,来说明“磨刀不误砍柴工”。杨振宁学了古典文学,不但不影响他的专业学习,反而觉得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影响。
我举得这个例子,也说明有些学科,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不但不会耽误“正儿八经”的学习,还对它有利。
THE END
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古文化中最耀眼的古诗词来说,其中的美,自是无法言于表。让孩子尽可能早的接触古诗词,并且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无疑会让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