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点长,听我慢慢讲。
我在沈阳读的大学,专业是经济学。毕业之后,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是什么,就凭着自己的兴趣来找工作。做过某电脑网站的编辑,背着照相机去百脑汇之类的商场拍摄产品照片,采集市场行情,回来写文。
做过某房地产报的编辑,对,应聘的时候以为是编辑,结果干的是送报纸的工作。把地产商们投放广告的报样一个个送过去。
干过网络营销员,跟着一个团队给企业的网站做搜索引擎优化,把一款DVD拷贝软件买到国外去。
在沈阳工作了两年,期间,认识了我的老公。他当时在沈阳读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长春工作。我也在2008年的6月来到长春。
在长春的第一份工作,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对这份工作很有热情,可能是我很喜欢孩子,很喜欢教育。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为我日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有一次课间休息,我班里的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动了手,各自的妈妈都拉过自己的孩子一顿批评教育,但回来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仍旧一脸气愤和委屈。我在讲台那里站着,内心却感到非常无助,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两个孩子,而且我也意识到,两个妈妈给出的教导,好像没什么用。
这个事件让我开始思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何跟同伴相处,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过好这一生,可能要比学英语更加重要。我甚至还觉得,这个国家不缺我一个英语老师,而我好像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虽然当时并确定是什么,但随着学校更换地址,我自己面临结婚装修等事情,就顺理成章地辞职了。
第二份工作,做了一个汽车网站的编辑。这期间,开始关注豆瓣上的教育类书籍,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可能也是受到秋叶的影响,看到他经常分享他的女儿秋吉利的故事,感觉到了他给女儿很大的空间,女儿有很大的自由,在读书方面,在社会体验方面。
后来,我的一个同事跟我分享他儿子在幼儿园跟小朋友们相处有困难,很难融入群体,甚至会跟别人打架等,我也开始思考,未来我也会当妈妈,怎么教育孩子,我也不会呀,我的孩子跟别人打架,我怎么引导呢?这些思考,都隐隐地推动着我去接近内心。后来,这个朋友跟我分享,她带儿子去了一家叫做“天才宝贝”的机构以及另一家叫“龅牙兔”的机构,都是教孩子怎么跟同伴互动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沟通能力的地方,我一听,充满好奇,还有这样的地方,当时就觉得,这样的机构所做的事情,真的特别有意义,这可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
同时后来去了成都,临行前,我送了她一本书,在豆瓣上看评分,选择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源头,正是《P.E.T.父母效能训练》。
期间,我读了李子勋的两本家庭教育的书,发现这个老师讲的太好了,透过孩子的行为去看见他真正的需求。后来才知道,李子勋老师也是心理学界重量级的人物。知道李子勋,是因为梁冬主持的《国学堂》,请他做了一期节目,节目中的李老师特别博学,儒雅。一下子便记住了这个人。
后来,我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汽车网站的编辑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感觉到心中有很大的能量,但是发挥不出来。于是,我又辞职了。
出门跟朋友去南方玩了一趟,在飞机上用Kindle看完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回来后的新工作,真的就带我开启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接下来,我成为了龅牙兔儿童情商乐园的一名情商训练师,在课上带孩子做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到如何沟通,如何表达情绪,如何面对挫折等。也跟家长分享一些教育理念。这个工作让我开始大量阅读教育类、心理学类的书籍。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小巫,她的《和孩子划清界限》《给孩子自由》都是非常好的书,让我我耳目一新,原来讲教育可以这么接地气,她就讲自己儿子的成长故事,作为一个妈妈,她是怎么做的。我的园长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们经常交流,从她的书柜里,我有看到过《P.E.T.父母效能训练》,但没太在意。
2014年,我生孩子之后就在家带娃。一个延边的朋友也跟我同一时间生了宝宝,邀请我跟她一起用孩子睡觉的时间读书打卡,共同成长。我们就在夜里,各自看书,然后线上分享。就在那时,我用家里非常老旧的第一代iPad,下载了电子版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正式读了起来。一边读,一边被震撼到。
我完全理解到了作者所传递的方法以及背后的深意。父母无须被指责,只需接受培训。父母可以不接纳孩子,真实才最重要的。孩子有情绪了,只需倾听,孩子就可以释放掉情绪,还可以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孩子的行为影响到了父母,父母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影响。这些,都太震撼我了,原来,人与人的沟通可以如此坦诚,我的心是怎么想的,就可以如实地告诉对方。这样的方式,就会带来彼此的了解,靠近,联结。这些看似是“技巧”,其实是一份信任、尊重,一份好大的爱。
说来也巧,我通过小巫的微博,添加了一个北京的催乳师,海京。有一次,我就在海京的朋友圈看到一个消息,她说一个朋友建了一个妈妈成长群,带大家读书,她非常推荐。我就加进去了,然后发现,他们读的书,就是《P.E.T.父母效能训练》,很多领读人都是准讲师,在成都。
期间,我在小巫的微博上关注到她也是P.E.T.的讲师,在美国拿的证。她在中国不开专门的P.E.T.工作坊,而是把这种沟通融进了她自己的课程了,小巫艺术养育。当时在中国,还没有正式的代理商。我关注着她微博上一些P.E.T.的沟通案例,妈妈和孩子怎么互动的,一句一句的对话,读下来特别感动,很多时候都是一边看一边哭,怎么就听着听着,孩子自己想到了办法,从原来激烈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孩子的智慧,妈妈的爱,都感染到我。
后来,看到了小巫分享,北京已经有了代理商,叫家成长。还看到中国有了督导,叫安心,以及她的同学微微辣,她俩也是在美国参加的讲师培训。微微辣当时还不是督导,现在已经是中国区第二个督导了。
当时,我就重点关注安心和微微辣的微博,她们分享的书籍赶紧找来读,《一念之转》《灵魂之心》《灵性炼金术》《平常禅》等等。后来参加了微微辣带领的P.E.T.读书会,也特别受益。以前就听说过,把一本书读厚,再把一本书读薄,可自己并没有体验过,听了微微辣的分享,豁然开朗,她不仅读P.E.T.,还读了跟这个理念相关的,《如何说》《非暴力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无条件养育》,还读萨提亚的书,马斯洛的书,罗杰斯的书,理念都是相通的。她推荐的书,我也买来读。真切地体验到,把一本书读厚原来是这样的。
知道有P.E.T.讲师培训这个事,我的心就种草了,我也要成为讲师,传播这门课程,帮助家长成长。前两年,我的孩子太小,出门学习很不方便。我就想,可以先来实践这种沟通方式,记录自己的案例,我把自己设定成一名讲师的身份。于是,我在印象笔记里,写下来好多自己的反思,复盘。
期间,我跟老公说起要参加学习的事情,他并没有多大的赞同。恰好一个朋友邀请我去听王人平的讲座,我留在家里带孩子,特意让老公去听。回来后,他还挺激动的,很受启发,他说,讲得挺好,不过,好像跟你平时说的差不多。我一听,有门,趁机跟他渲染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事业的前景,不能跟他讲情怀,得谈钱途。
于是,我就关注着讲师班的信息。第一次报名之后,因为孩子生病,没有去成,主办方给我退了费。第二次报名,终于如愿以偿。那是2017年的夏天,我一个人带着两岁多的儿子,从老家辽宁省阜新市出发,先坐火车去沈阳,坐地铁换乘,然后,坐上去往北京的火车。这一次出发,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酝酿了两年,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盼望。先参加工作坊,然后参加讲师班,督导班。就这样,我把这段未知的旅程一点点走出来了。
怎么和叙事结缘的呢?
这要从我一直关注的一个亲子共读推广人粲然说起。知道粲然,是因为她的《骑鲸之旅》,讲亲子共读的一本书,特别喜欢,而且看到王人平微博说,他去三五锄给孩子们上课,知道了粲然在厦门做了一家很特别的幼儿园。于是,开始关注粲然的微博,以及三五锄的课程。她给孩子们上过叙事的课,粲然很会讲故事,有一节课就带孩子们去寻找自己名字的隐喻故事。我就去网络上搜索,看有没有叙事的书籍,结果,找到了周志建的《故事的疗愈力量》,读起来很轻松,倒是没有太大的触动,觉得很简单呀,要是这样都能疗愈,也是一门学派,那我也会呀,我自己写复盘,写案例,不就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嘛。当时还挺自大的。看到书里提到“自由书写”这个话题,想到李欣频也在推荐书单里提过《心灵写作》《狂野写作》,于是就去搜索一下,看看国内有这样的书籍吗,那两本都是台版书,价格比较高。恰好,发现了马冉冉的《越书写越明白》,买了一本读,结果发现是盗版的。
后来,我去北京复训了一个师兄的P.E.T.工作坊,他是周志建老师的学生,跟周老师在学叙事,他带的工作坊就有叙事的风格,邀请大家说故事。我的体验非常好,而且也觉得这个风格适合自己,就开始关注叙事。再后来,看到长春有人已经成为了方糖读书会的带领人,又一个心愿被点燃了。自己体验一次之后,也加入了带领人队伍,开始深入学习和实践叙事,读了周老师的其它书,其实到现在还没有读完,继续继续。
又接触了吴熙瑄老师,吴老师也是周老师的老师。他们都是跟澳大利亚的怀特学的叙事。还有很深的学院背景。有了解到了《陪一颗心长大》的两个咨询师爸爸。现在想来,除了周老师外,他们都有留学的背景,在国外,心理咨询发展的很快,所以他们把很前沿的理念带回到台湾。大陆这方面发展得较慢。
个人成长方面,可能台湾的文化及出版行业的发展也是比较快的,很多书籍也都是国外引进的,资源比较多。
门派也确实挺多的,但从心理学的流派来讲,就有认知、精分、人本、存在主义、后现代。后现代又分合作取向、叙事、焦点治疗。还有萨提亚、家排、庭箱、绘画、催眠,真是太多了。非心理学,心灵疗愈类的,就更多了。
台湾老师的书,都比较真实,真诚,敞开,比较贴近读者,比较叙事,多是以讲故事为主。这个是我感受比较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