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对部编教材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的思考,缘于豫人名师工作室的微课制作任务。反复研读过王君老师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教学实录,接到这个任务后,就琢磨着怎么把五首诗歌整合到一起。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课本中有较为详尽的旁批,而且这五首诗语义浅近明朗,没有艰深难懂的典故,学生理解诗意应该难度不大。那么,课堂整合点该怎样确立呢?
吴格明教授说:“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情感,即文何以载道。”那么,整合就必须立足于学生对语言学习和感悟。经过反复比读,我决定从五首诗的“不”字入手,通过品读含“不”词语,前后勾连,知人论世,领悟诗人的情感。
实际操作后发现,这个整合点并不理想,对诗歌语言的品析不能很好地起到统摄作用,没有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只能算作一次尝试吧,谨记君师傅的教诲:尝试多了,路也就宽了。
“不”字的别样情怀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课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情感,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五首诗歌情感的异同。
【课前准备】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文旁批自主探究诗意。
【教学过程】
一、整合分类,激发兴趣
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山水让诗人们的悲喜忧乐有了附着。今天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五首》就是诗人们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思。请大家自由地把五首诗大声朗读几遍,说一说,如果给五首诗简单地分一下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题目分,《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都有“登”,写登高望远的感怀,剩余的三首算一类。
生:我是按内容分的,《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是一类,都写山中所见,《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是一类,写的是远眺之景。
生:从抒发的情感来分,《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都抒发了悲伤之情,算一类,其他三首写的都是喜悦之情,属于一类。
生:按诗歌长短分,《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己亥杂诗》都是四句,属于绝句,其他两首是八句,属于律诗。
师:呵呵,从长短分,这个最直观简便。你对近体诗的分类有认识,是个有心的孩子。可是,再看看《登幽州台歌》是绝句吗?
生齐:不是。
师:对喽,《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是绝句,《望岳》《游山西村》是律诗,《登幽州台歌》是古体诗,从题目中的“歌”可以得知。
(屏显)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我们熟悉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诗歌以精准凝练、整齐工稳为美,而这首诗中重复出现了“不见”,前
后字数也不同,能不能改成这样?读一读,想一想
(屏显)
前不见古人,后难逢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男女生互换比读)
生:原诗中有“之”和“而”,可以停顿一下,读起来好像更轻松。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抑扬顿挫。
师:读得好,你从节奏的角度肯定了原诗。有没有这两个虚词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觉得有了“之”和“而”,仿佛作者在唉声叹气一样。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表情愁苦,声调拉长。生大笑。
师: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两个“不见”去掉一个是不是更好?
生:两个“不见”是强调吧。
生:我觉得两个不见能表现作者深沉的叹息。
生: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意味。
师:要读懂诗歌,除了反复品咂诗句,还要知人论世。请大家看所发的助读材料,结合题目和陈子昂的人生经历,补充诗中空白。
(屏显)
前不见__________,后不见_____________
生:前不见燕昭王,后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
生:前不见燕昭王这样的重用人才的明君,后不见像他那样礼贤下士的圣主。
师:那么,结合全诗,从反复出现的“不见”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生不逢时
生:壮志难酬
生:作者登上幽州台,不由得想起燕昭王,又想到自己的处境。顿觉宇宙茫茫,天长地久,而自己孤单寂寞,功业未成,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师:你结合全诗,关注了“不见”和“独”的涵义。这样的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大家看,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作者不见明主、不见赏识、不见功业的孤寂和悲凉。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诗人形象浮现在“不”字之中。一个“不”字,蕴含着诗人的全部情感呢。那么,其他几首诗有没有这样可以窥见诗歌情韵的字词呢?
【设计意图】
开篇建构整体意识。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说《登幽州台歌》是绝句,是课堂“突发事件”。为解决这个“事件”,临时加入了“歌”的认知和改诗比读的环节。
二、聚焦“不”字,品读情感
生:老师,《登飞来峰》和《己亥杂诗》也有“不”字呢。
生:对呀,大家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那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全诗,结合课文注释和助读材料,用咀嚼关键字词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说说从这两首诗的“不”字中,你能读出什么?小组内可以展开讨论。
生自读,思考,讨论。
师:我们可以像刚才一样,在“不”的前后补白填空,用这样的方法来发现一条通往诗人情感深处的小路。比如:
(屏显)
不畏______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______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我觉得《登飞来峰》中的浮云应该是有所指,结合材料中的背景介绍,诗人王安石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生:浮云是指朝廷中的顽固派。
师:“浮云”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屏显)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陆贾《新语》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
--曹植《杂诗》
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
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
--唐齐己《浮云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生:我明白了,浮云在诗词中常常喻指一些阻碍势力或者困难。
师:那么,从诗中的“不畏”,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诗人王安石不怕困难。
生:作者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无所畏惧。
生: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就像身处高塔之上,所以不惧怕阻碍和困难,勇往直前。
师:从诗中的“不畏”我们读出了诗人自信向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请大家用政治家这种自信坚定来朗读这首诗。
生豪迈地读。
师:再来说说《己亥杂诗》中的“不是”吧。
生:这首诗中作者用“落红”来比喻自己。
生:课文注释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虽然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师:诗人龚自珍因为敢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他离开污浊的官场,奔向美丽的家乡杭州。我们逆向思维一下,作者辞官归田,“应该是”什么状态?大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说。
生:无官一身轻,正合我意!
生:眼不见心不烦,我再也不操心那些朝廷大事了。
生:老婆孩子热炕头,逍遥自在,过好我的小日子,以后啥心都不操了。
(生大笑)
师:但是,龚自珍“不是”这样。尽管作者离京时有“浩荡离愁”,心情沉重而愁苦,但占据他心头的依然是国家和民族。自古以来,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人士大夫都是这样,舍小我,为国家。遭受诽谤被楚怀王嫌恶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生:哀民生之多艰。
师:参与变法遭到贬谪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生: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被排挤自请外放的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生:西北望,射天狼
师:毕生投入抗金的陆游,虽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至死都不忘国家,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
生: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他们都是时代的“落红”,但他们有一腔“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忠心和肝胆。请大家用坚定和真诚的语调朗读全诗。
生读。
【设计意图】
由《登幽州台歌》“不见”的品读,自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诗句中的“不”。给散乱的诗歌牵一条互相联系的线,为学生的攀援搭一块砖,让学习有一点趣味和新鲜。
师: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叹,从“不畏”中读出了王安石不惧困难的远大抱负,从“不是”中读出了龚自珍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执着奉献。一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那么,《望岳》和《游山西村》有没有“不”字呢?咱们先来读诗,读注释。
生读《望岳》《己亥杂诗》。读注释。
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诗意。
生:《望岳》写了作者眺望泰山的所见之景。
生:《游山西村》写作者游览山西村所见之景。
师:有没有发现?
生:老师,“未了”是不尽的意思。这首诗也有“不”字呢。
生:《游山西村》中的“无时”的“无”也是“不”啊,从“无时”能看出作者对山西村美景的热爱。
师:顺着这个思路说一说,有哪些美景让作者如此热爱,以至于要不定时也就是随时而且晚上也要来拜访呢?
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的人很热情好客。
师:这是人情美。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写了山村明媚绚丽、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师:这是景色美。
生: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古风尚存。
师:这是风俗美。我们从诗中看到一幅幅美好的图画,这样美好的家乡山村画卷,怎能如让饱尝官场尔虞我诈而身心疲惫的作者陶醉留恋呢?从“无时”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陶醉与留恋。
师:“未了”的意思是不尽。“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看一看,诗歌的每一联是不是都有“不尽”的意味呢?
生:“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莽莽青色绵延不尽。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看不尽。
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层云流动、归鸟轻盈的无尽生机。
生:最后一联写了作者的无尽豪情。
师: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
生:资料上说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从“会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登临顶峰、俯视一切的决心和抱负。
师:“无时”里是陆游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陶醉留恋,“未了”中能看出青年杜甫的凌云壮志。来,我们把他们的陶醉和壮志读出来。
生读诗。
【设计意图】
借助注释和预习材料,沿着“不”这条线来解读《望岳》《游山西村》两首诗的情感。有些牵强,老师干预的较多,学生主动发现的少。这个环节很值得反思。
三、学法小结,当堂背诵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把五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品读,抓住五首诗中共有的含“不”词语,领会了诗歌内容,把握了作者情感。同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像这样的诗句,还有:白头搔更短,
生:浑欲不胜簪。
师:最爱湖东行不足,
生: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剪不断,
生:理还乱,是离愁。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
生: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赏读题材相似的诗歌时,抓住同类信息,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我们会更容易领会作者情感,也更容易识记背诵。这是学习诗歌的一个方法,希望大家以后能用这样的方法品读更多的诗歌。请大家试着把五首诗歌背诵下来。
学生背诵。短小的三首基本都能当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