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关注孩子的成长只会关注健康,身高,很少会关注心理。所以在中国心理医生还是很稀有的。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小孩子哪有那么多想法,吃饱了就可以了。随着物质的不断富足,小孩子也开始温饱思淫欲了。
我就是个想很多的人,中医上认为思虑多上脾。也许吧。一件事,我总会想很多,想不好的,最不好的,最最不好的,然后想明白了,最最不好的也不过是这样了,那就没啥了,万一要是好了呢,最好呢,最好好呢,虽然有时候都忘了最初想的是什么了,不过每次的顺序是这样的。
小时候写过一篇很晦涩的文章,被我爸看见了,还有老师的评语,具体不记得了,但大概意思就是太关注社会阴暗面了,每当我说社会的现实的时候,我爸起初会很赞同,然后就说,你为啥总关注社会阴暗面呢?
也许我骨子里就是一个悲观主义的乐观者,凡事都想到最最不好,然后觉得也不过如此,发生的一切只要不是最最不好,都能接受。
但我还想变成完全的乐观者,变成我爸喜欢的那种。因为从小我们就被各种积极的词汇教育着,仿佛那样才是真正的人生。所有的假装不在意,都是在通往正确的路上,明明很在意,却装的不在意的痛苦,都是在通往正确路上的必要的修行。就这样,我自欺欺人的过了很久,直到看到这部影片,我才发现,负面情绪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生相存,此消彼亡一样。
未来,我需要做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打开我的负面情绪,而不是逃避,假装。
当然,犯这样错误也不是我一个,影片中的小女孩也是被“快乐”主导着,虽然遇见了一些不开心,但仍努力用各种各样的例子,积极应对;而“悲伤”却一直在犯错,她弄坏了她快乐的记忆,让她变得忧郁,这时,我们都开始讨厌这个帮倒忙的小情绪了。
以前,不能够直视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会走进一个恶性循环。不开心,假装不在意,告诉自己要开心,但其实很在意,根本开心不起来,然后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这点“小事”放不下,不够大气,不够积极,不够乐观,自己开始瞧不起自己了,情绪从忧郁变得悲伤,甚至对自己还有点愤怒,打不起精神来,真的是一件小事,却需要很久的时间能够走出来。
我们隐藏悲伤,一方面我们不希望被周围人冠以懦弱,矫情的头衔;另一方面,悲伤更容易传染。因为悲伤是走心的,所以,我们更容易触发心灵上的共鸣。
悲伤是藏着腹内的伤疤,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也不能给每个人都看到,看多了,自己失血就死了。
只有在可以依靠的人面前,才可以慎重的撩起。
所以,太多太多的负面情绪,都需要我们一个人去面对。很少会遇见让人一夜长大的事,事实上,如果遇见了,我们也不能一夜之间把他消化,我们是需要时间的。总有一次,会用尽所有的借口,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再也没有坚强的勇气,然后窝在家里,伴着一个和你的悲伤毫不相关的悲伤电影,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泪,而后,第二天顶着红肿的眼睛,却满血复活了。
你问我为啥,我也不知道。但我试过,很好用。
随着成长,我们总会遇见我们不喜欢的事,不积极的情绪,学着面对。就像我喜欢做个观众,但很多时候却要做个组织者,那我就努力在组织者这个事上寻找乐趣,虽然很难,但总会找到。长大了,就要分得清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的区别,然后尽量不自欺欺人,而是自娱自乐。
这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他适合给每一个成年人看,尤其是为人父母的,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敢于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条路上,我们真的应该更努力。
片尾: “献给我们的孩子,愿永不长大”,这不仅仅是说出了为人父母的心声,也是说给我自己的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