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恒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我说的“道”,指的是可以践行和有规律依循的大道;它是因循时势随时变化的,自然无为顺应对象物的属性而变化。进而变化就是道,道具有变通的属性。但道却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说的“名”,自然也是可以给予称谓的;但它并不是当下所用指代的称谓,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用“无”这个字,来描述万物初始产生的状态,犹如混沌之中有酝酿,但实体实相并不可见。我用“有”这个字,来描述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来源,犹如混沌之后所产生的实体实相,在变化中不断产生更多的实相。因此我认为,只有当我们能够保持混沌的状态,不抱持某个“必然”的想法,则可以观察“欲”的妙用。保持主观的念想,保持具体某个“必然”的想法,则可以观察“欲”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变化之后产生的新的变化。是否抱持某一个想法或是观念,便是“有欲”或是“无欲”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只是名称不同,但实际上两者是同一状态的不同描述和阶段。不断揣摩和关照在这混沌中的变化,以及我们主观意识(欲)的作用,便能把握住众多变化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也就能窥见大道的端倪了。


“道可道”可能的解释

历来对“道可道”的第二个“道”有诸多的解释。从全本《老子》的角度解析,似乎这第二个“道”是都通《老子》的法眼。讲视角放到春秋时期,文字并不是很多,很多字都是互相借用的角度看,至少这第二个“道”,有如下几种解释:

1)”道“即”言说“,那么老子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描述并且呈现出来的“。但这个”道“,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道“(行车走路的的道路)。这种解释很常见,但我感觉跟下面的”名可名“对应不起来。既然“名可名”中的第二个“名”是名词动用,讲名词当作动词来用(”命名“),那么我们反推,“道可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道是可以通路/在其上行走的“?由此,我们推导出第二种对“道可道”的解释。

2)“道”即“蹈”,踏、走、依循的意思。那么“道可道”就可以解释为“道是可以蹈(依循、实践、遵循)的,而依循道这个行为,并不是恒常不变,要根据形势而变“。我认为这个更接近于老子的本意。从这个解释出发,大道本身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去实践和依循,并根据随顺大道的行为,能达到后面的”无为而治“。而把握住了道,就能依循道而办事情,进入并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相传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传《素书》给张良,其中就对将道、德、仁、义、礼作为治国方针进行了总括性的阐述。在《素书》中,对道的定义就是”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从这一定义看,道就是人在其上而行的,并且不知这一道是如何产生、为什么在这里、以何种方式发展的。举个现代的例子,当我们开车上高速时,似乎并没有问过,为什么这条路要这么修?设计人员当初是出于什么考虑做了这样的设计?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设出入口?即使这些问题去问某个设计施工人员,他可能也会说基于某某原理或是某某原因。那么进一步询问某某原理是如何得出的……这样下去,就是个无穷尽的过程,如同竖一个棍子在地上,每天削掉一半,日服一如,将无穷无尽。所以在后面的章节,老子就言说了我们观察体悟的道,只是一个类似于圆的切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如同太极拳一样,”如环之无端“……既然我们不知道之所由,我们体悟道是为了什么呢?这就提出了对”道可道“的第三种解释。

3)”道“即”导“,引导、按照某一个预定目的地进行预先的设计。”道可导也,非恒道也“,”道“这一混沌有序的状态,是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引导利用的,但这样的状态,并不是恒常不变的。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老子对于”道“的感悟,或许是”系统性混乱“,高大上一点说,可以理解为”系统性混沌(Systems Chaos)”,即一切都是动态无序纷繁的,但在这动态无序纷繁之中,由着内在系统在时刻运行着,但着系统本身就是个混沌系统,因此不可言说(一说就变),如同拍照片一样,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被记录了,但记录下来的并不是那一刻、那一顿的全部。如同量子学说中对于测不准的描述一样,所由的描述都是不可测但不得不测的结果。

当然,”道可道“的句读又可以有不同的点法,一般可以有”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而我们取帛书《老子》的点读:“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可能的解释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语言库里,名词占据了大部分的表达。但名词有个致命的问题,就在于往往同一个东西(不是南北哦),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去描述这一事物或是东西。而描述这一事物或是东西的“称谓”本身,会随着时间、描述人、以及被描述人接收程度,产生种种的变化。这就产生了“鸡同鸭讲”的有趣故事。那么,老子所言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有没有可能就是在描述这个情况呢?我们要分两层来理解。

第一层的理解,就是老子原文本意:“我(指老子)借用“名”这个字,来表达我思考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和现象(即可名的对象物)。但请注意,我所借用的某个“名称”,并不是我所想表达的这个名称背后的永恒含义,而是在那一刻、那个语境、那个对象上面才有效。脱离了语境、对象、时空去引用我所借用的“名”,都不是正确的,因为“名”在创造它的那一刻,即已经定格并失去了后续的可用性。因此,我所观察到的用各种称谓去描述的事物,并不能恒久。希望大家透过我所描述的概念、语境、对象和现象,体悟这个“名”背后的规律或是意蕴。”大家看,为了短短“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八个字(通行本为“名可名,非常名”),我就用了这么一大段。在春秋时期没有那么多的汉字可用的时候,老子不知道得费多少口舌,才能将他的“名可名,非常名”说清楚啊!

佛陀也说过,世间各中名物实相,都是各种因缘际会的产物,纷纷扰扰,聚的时候是一种名相,散的时候又一种,诸法无常,聚散随缘,是不是就是老子想表达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既然都是在混沌不可预知中进行描述,那么即使当下我说这个是道,过段时间或许它就变成了“非道”;在某个地方这个是“适用”,而换了对象之后,同样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是就“不适用”了呢?同理可得,如果我们一位的认为事物都将永恒,而现实是变化才是永恒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推导出“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最大阻力,就是我们对过往的顽固认知”呢?请注意,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继续”、“前进”、“过往”、“顽固”。大概意思就是说,遇到的事情,过了就过了,成也好,败也罢,都只是在那一刻有波澜,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别介怀。前人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那么问题来了,这“功”和“名”藏得住吗?还是那句话,let bygones be bygones…(让往事如烟……)。如果成功或是失败正在发生呢?All of these will be the past…(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点太消极了哈~那咱们看看积极面该如何解呢?

第二层的含义,估计让孔子来跟老子辩论下吧!既然一切都将如烟随风逝,那么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一下风起之前的种种呢?既然游戏玩到最后都是game over(亚当·斯密对此有着深入的体会: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为什么不去奋力尝试一下自己的bold attempt呢?不是有人说嘛,A Bold Attempt is Half Success吗?因此,孔子才有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吧?估计当时孔老夫子内心的独白应该是这样的:哥们我好不容易混到今天,难道就此放弃吗?虽然努力了也未必会有自己希望的结果,但我若此可放弃了,注定是失败啊!好歹也到这了,就此一搏吧!(孔老夫子见谅,学生稽首啦……)。“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想必令狐冲跟东方不败在那喝酒的时候,也有孔夫子当年的感触吧!

所以,有些人看空,有些人看有,空和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才引出了老子后面对“无、有”的定义:“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定义。

“无”、“有”之变

我们分析了老子对于“名”的拙难,推论出不管是“有名”还是“无名”,“名”都是暂时存在的状态,即可在当下那一刻为“有”,在下一刻为“空”,完全取决于具体的环境、情景、对象等等。那么,如何才能体察这“空/无”和“有”存在呢?老子顺着“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思路,提出了“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历来对于“无名万物之始也(王弼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有两种句读法,第一种即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将“无名”和“有名”作为两个概念加以解释;第二种即“无,名天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即将“有”和“无”作为两个概念,然后通过“名”来对“无”、“有”做出定义。从老子本章中对于“名可名”的解释,以及第二章中“有无相生”概念的提出,应该将第二种句读作为老子原初的概念。即在这一句中,“名”应该作为动词,理解为称谓或是命名,承接上文中的“可名”。由此,为后面的“无欲”(“欲望始生(将生未生)的状态”)和“有欲”(“欲望已生(发展壮大)的状态”)做好铺垫,使上下文逻辑上通顺。在此,我们将第二种解释作为歪解的正解(到底是“不正”之解还是“正”之解,读者自由选择)。

弄清楚这“无”和“有”的句读之后,我们看这两句话中,同“无”“有”对应的,就是两外两个核心字,即“始”和“母”。如果能顺利将“无”和“有”的属性,或是老子用“无”“有”这两个像描述的状态理解到位,则可以顺势破解老子全书中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比如“有无相生”、“无为而治”、“味无味”、“为无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王弼本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将“无”的地位放到“有”的上面,个人认为是错误的。后面再详细展开)等等。Ok,那么“无”、“有”对应的“始”和“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甲金文的象形意思出发,“始”字想描述的,正是女子怀胎的状态,而且是刚刚有孕的状态,就像是受精卵刚刚着床成功,一个新生命开始孕育的那一刻,就是“始”的状态。有人会说,这不久相当于“有”了吗?毕竟细胞开始分裂,新生命只需要时间,就可以产生了啊?对也不对,为什么对呢?因为的确“有”东西着床了,新的生命已经发生了。为什么不对呢?因为你也说了,只是一个胚胎细胞,而不是一个人“人”对吗?这个细胞里面,已经包含了所由“人”所需要的遗传信息,虽是一个细胞,但无论你怎么猜测,都不可能准确地描述出来它所对应的这个“人”的五官、四肢、性格等等,只能说这些“信息”都在,但还未“成型”。至此,我们可以将“无”理解为“混沌(该有的都有,就是找不到)之中孕育的次序(长着长这就都有了)”。记住,“无”并不是“没有”,而“有”的一种无序、混沌状态,该有的都有了,只是没有按照我们所能理解和描述的状态呈现出来。

那么“母”对应的到底是什么状态呢?我们看“母”字的甲金文(大家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就可以看到,“母”字本意是女性的乳房,暗含的意思是乳汁、哺育的概念。把镜头拉到2600年前,估计除了母亲的乳汁之外,很难找到第二种可以替代物,帮助婴幼儿成长的动力吧?而且,古时候的哺乳期肯定会比现在长,毕竟小孩子伺候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最简单粗暴的安抚法就是“塞奶嘴”(养过孩子的人自动脑补画面……)。Ok,那么“母”字推导出来的意思,可以是“力量源泉”、“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一切开始的能力补充”云云。由此,我们看到,“有”是用来描述天地万物产生之后,自发自动发展壮大离不开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成就事功的不二法则。

综上所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可以顺利地歪解为:老子我用“无”,去描述天地万物的将生未生时混沌万有的状态;我用“有“,来指称“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开始纷繁发展的的动力之源。

那么,问题来了,“无”跟“有”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对此,老子接下去提出了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即“欲”的作用来!

意“欲”何为?

我们分析了“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可能解释,从而推导出“无”和“有”应该是万物酝酿、发生、成长、衰亡状态的描述(看上去是不是眼熟?哪位圣哲也说过类似的话呢?是不是跟佛家的“苦、集、灭、道”有点像呢?佛经上云:“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作为个体身处万物纷纭变化之中,本身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们(庄子《齐物论》就说到“万物齐一”、“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概念),应该如何顺道而行呢?老子在提出“无”“有”是万物“始”、“母”之后,接着就把我们的“入世离世”法提了出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因此,往往当我们的“欲”(不一定是欲望哦,也有可能是个念头、发心、初心之类的)开始发动酝酿的时候,我们要去观察“欲”在那个时候产生的环境、条件、原因、对象和我们自身的反应,从而体悟“欲”初始发生是的妙处/妙用;往往当我们的“欲”已经发生,且明确无误之后,我们要去观察体悟“欲”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因素,以及变化之后所生的新的发生方向。”这两句话中,包含了如下几个概念需要理清楚。

1)第一个概念,“恒”/“常”。因为老子在一开始就说“非恒(常)道”、“非恒(常)名”,因此我们往往将“恒无”、“恒有”解释为“恒久保持无/有”云云。这个解释本身就有问题。连道和名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为啥我们要恒久地去保持无和有的状态呢?我觉得,老子只是通过“恒”来强调保持这种状态的重要性,以老子的经验,这个“欲”在“无”和“有”的状态下,通常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他才将上文提到的“无”、“有”这两种状态去描述“欲”。

2)第二个概念,就是“欲”。这个“欲”字,歪解过来,就是“欠谷”,谷子不足欠缺物资,从而推导出因我们主观感觉而生出来的不足感。为什么要强调主管感觉呢,那是因为谷子的足与不足,都是后面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因此在《老子》后面的内容里面,会提出“天之道奉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奉不足而补有余”,不足、有余就是比较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欲”不一定是坏的,比如对美德和善行的追去上,自我感觉缺少美德和善行,你就去会弥补这一块,进而增进美德的修为和善行的普及,这就是件美好的事情。所以,我在解老子时,把这个“欲”字,往往解释为初心、念头,儒家和佛家对此最接近的概念,应该就是“心”,尤其是王阳明对“心”的理解,很接近老子这里说的“欲”的概念。一般这两句话,也会被读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将常无、常有作为两个概念或者行动去回应“欲”。“欲以”本身就是主观行为的表现。我们顺着这个思路,接着往下歪歪。

3)第三个概念,就是“观”。“观”字拆开来就是“又见(现)”,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来是什么样子,如今再次出现;或者说本来是什么样子,第一次看的时候看走了眼,再次仔细看看。“观”显然是带有主观引导性质的“看”。现在说“观看”,更多的是“看”,而不是“观”。老子在这里用“观妙”、“观徼”来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欲”的产生和变化发展,是在我们主观关注的基础上产生的变化。因此,脱离了“我”去谈“观妙”、“观徼”显然就不成立!我们说老子是在教人出世,而孔子教人入世。在我看来,儒释道三教的宗旨是一样的,异名同谓而已,但悟道的途径却不一样:孔子鼓励入世,老子强调离世(处于世间但保持距离,能入能出),而佛陀则看重出世。这三者,就是不断拉伸视角的过程:孔子谈人道、君道多一点,老子谈天道多一点,而佛陀则升级到了时空虚无上面。但不管是出世、离世还是入世,我们世间俗人总脱离不了“欲”,也就是我们的“心”对外物的映射和反应。于是,老子就接着引入了第四个概念。

4)第四个概念,“妙”。“妙”,女少也,就是少女生命力最旺盛的时间,叫做妙。一般我们说“妙龄少女”,顶多在大一点就做“妙龄女郎”,也没听谁说“妙龄老太”。那么跟“妙”相对的,自然是“老”,所以老子有“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的感叹:一旦事物成熟了,也就逐渐衰老了,这不符合道的原则。我们在这章中可以看到,当一个念头刚生、还未成型时,我们有各种各项的可能性去引导这个初心或是念头。这个过程,是我们不断去调整、酝酿、揣摩、思索和不断自我沟通的过程,也是所有事物最具生命力的阶段(想想一个受精卵的初期变化过程中的速度和能量)。老子是想说,当我们还没有特定想法的时候,是最美妙的事情。这个“无”“欲”“妙”“有”的状态,才是我们应该常常去体察体悟的状态。一旦一个“欲”“有”了,生成了,就进入到了“徼”的阶段。这是第五个概念。

5)第五个概念,“徼”。“徼”往往解释为边际、界限。我们现在语境下,更贴切的词语应该是“临界”,或者叫做“跃迁临界”状态,即量变积累过程中即将进入质变、质变即将发生而未发生的状态就是”徼”。这个状态如同温度达到100度的开水已经沸腾但还未称谓水蒸气的状态:各项条件成熟,即将变化为下一个状态。王弼本中作“常有欲以观其徼”,帛书老子则为“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里的“所”指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欲”,而不是道:通常情况下,“欲”已经有了明确的成长壮大的方向,我们就去体察这个“欲”发展方向变化的可能性和临界值,从而能够因循“欲”的本性,与道同行。

《老子道德经》讲到现在,应该已经将全部的精华都讲出来了。我们现在做个大胆的臆测,即儒释道如果讲的是同一个道,那么他们都是如何去强调这个“无”和“有”的呢?我们来看看:

    - 孔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老子“有无相生”:“无”“欲”“妙”“有”
    - 佛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三家被一个牛B的人参透了,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又说,“心物一体”:身之主宰便是心,意之所在便是物。身、意、物其实都是“心”来主宰的,所以他说“心外无物”。这个牛人,就是王阳明!

帛书老子用这两句中多出来的这个“所”字,来顺利地引出下面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概念!

何以观妙?

老子将离世的法眼,放在了“观”这个字。观的对象,则是“欲”(此处为中性的定义),通过观“欲”的混沌酝酿和壮大变化这两中状态,从而将“欲”进入妙有的状态。之前王弼本中,这两句话作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使得人们常常去讨论两个句子中的“其”到底是哪个?是道呢,还是欲呢?还是无欲、有欲呢?总之,不知所云。但帛书本将后一句写为“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多了一个“所”字。联系上下文,是不是可以顺利地理解为这个“徼”,是“无欲”转化为“有欲”的临界跃迁,从“无所住”的状态,变成了“生其心”的状态,从混沌无序的状态,变成了一定导向性的运动方向。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第一句话的“其”,指的是“欲”处于“无”的状态。第二句中的“其”,则指的是“欲”从“无”转化到“有”的过程(临界跃迁)。从而,我们接着往下就看到老子对本章的总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的是什么呢?有的说是“道”和“名”,有的人认为是“有”和“无”,也有人说是“无欲”、“有欲”,我倾向于第三种,就是“欲”在“无”时的状态,和在“有”时的状态。这样理解,就可以解释后面的“异名同谓”:异名指代“无欲”和“有欲”的两种状态,同谓就可以指代“欲”,即虽然“欲”有混沌和有序发展这两种常态,但它们的本质都是“欲”,只是状态/叫法不一样罢了。

好了,有了“同出、异名、同谓”这三个词,我们就能推导出后面的“众妙之门”,这就是“有无相生”。为什么众妙之门是“有无相生”呢?你看,同-异-同,1-2-1,结构是不是相似?我们说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为“是山非山,是水非水”;到了第三境界,历经沧海,回过头来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此类推,每种境界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停地分下去,不可竭尽!“有无相生”的另外一种表述,就是“阴阳互长”,说的再直白点,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混沌,混沌有序即为一;一中生阴阳,阴阳即为二;阴中又有阴阳、阳中又有阴阳,这便是二生出了三。而无论是阴中的阴阳还是阳中的阴阳,只要阴阳比例不同,便是不同的阴、不同的阳,便有千千万万的阴阳。这千千万万的阴阳,便是万物!那我们如何能窥探这“众妙之门”(即阴阳、有无)呢?就是刚才我们做的,细分再细分、阴阳复阴阳,如同绞丝一般,一圈一圈地缠绕下去。所以老子说了,“玄之有玄”就能窥探“众妙之门”。玄,绞丝也。

至此,《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部解完,老子的法眼:有无相生、阴阳相长,这便是道。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心”便是名。道为混沌,名即有序,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因循着这“有无相生”的法则,便能以道眼观这妙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980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22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130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53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08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26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20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73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7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22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8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35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38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0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3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9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9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感到疲困,对情绪的感知不再敏锐,思绪游离,理解力记忆力下降,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求生的欲望也渐...
    boo_m阅读 156评论 0 0
  • 1.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
    阿镇书伴阅读 24,032评论 0 23
  • ​ 插画/文:麦风玄 我是速录师(连载1)我是速录师(连载2)我是速录师(连载3)我是速录师(连载4) “大家好,...
    麦风玄阅读 300评论 0 3
  • 阳光正好 微风不燥 你刚好微笑 我恰好爱上
    锑锅盖盖儿阅读 2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