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胖小子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被迫背诵那些似乎永远背不下来的课文。那时的课文后面只要有背诵全文或背诵某段的要求,简直都是噩梦。后来,我们不需要再去背那些课文了,在大学的校园里为了各种证书战斗着,会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会担心挂科,也会害怕重点班的淘汰。
再后来,再后来的事情我也没经历过,但我想,那些不得不去面对的事情,那些生活里的无奈,从不会离我们远去吧。看到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结尾的时候,看着镜头里瑞奇流下的委屈的泪水,我想到了这些。
▊故事梗概
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已失业多时的瑞奇(Lamberto Maggiorani)费劲千辛万苦获得一份海报张贴的工作后,却为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犯愁,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他用妻子的嫁妆即床单换回已经当掉的自行车,不想,他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瑞奇同儿子布鲁诺(Enzo Staiola)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瑞奇决定以牙还牙,可是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好。
▊获奖情况
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1950)
最佳编剧(提名) 切萨雷·扎瓦蒂尼
第7届金球奖(1950)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
▊ 辣评
来自导演德·西卡,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很简单的剧情片,但它所传达给观众的东西一点都不简单。一辆自行车,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自行车丢掉了,希望也就泯灭了;在寻找自行车的路上,一步步走向绝望;而你欲报复生活,终被生活更重地回击。
于是这样的简单的剧情片成为了经典,半个多世纪后的2001年,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偷自行车”的故事,通过两条主要故事线的延伸与交汇,展现了两个大男孩的青春的痛楚,也成为了一部经典的青春故事片。
《十七岁的单车》剧照
再去回味这部黑白的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社会真的很残酷。不一样的国度,不一样的年代,却是一样的真实——我们在这残酷的社会里生存。且这残酷的社会不会给你半点同情:你丢掉的自行车只得自己找;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丝线索却只能让它溜掉;最后你终于找到了偷自行车的人,却一无所获。
不是谁都能改变世界,我们皆是凡人。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这残酷的社会中生活,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影片中的瑞奇不曾有过一句抱怨,或许是他的隐忍的性格使然,又或许是在历经了太多的社会的磨砺后他已懂得,抱怨并没有用。
很多时候,生活的不幸,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我们一时寻不到地方遮蔽,短暂的不知所措后,只得裹紧了衣衫让自己变得坚强。
还好,总有人心中还存留着爱,在你有困难的时候陪伴在你身旁,在你最落寞的时候给予你以同情。
也还好,并不是一切都是那么不幸。没有了自行车,还有一个乖巧的儿子,还有一个爱自己的妻子,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家还在,生活就还在。一醉方休后,假装忘掉了过去,还可以继续生活。是呀,人总有一死,为什么偏要选择急死。
经历了这一次,下一次,如果还有下一次,瑞奇一定会变得小心吧,不会再在大意中丢掉自行车。影片中插入了这样一个小情节:跟丢了老人后,瑞奇无意中把儿子当成了出气筒,在对小布鲁诺的冷漠后,因为突然害怕失去儿子,而变得倍加珍惜。这样的小情节不仅是影片故事情节的推动点,也是一次告诫:万不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但是失去的终究是失去的,失去的便再也回不来了;一如影片里通神的女人说的:“如果你今天上午找不到的话,就永远找不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想要赌一把,想要做错事,但是不可以这么做啊,这便是生活的无奈,你不得不去经历,然后硬着头皮挺过一切。总有那么一天,你会重新获得你曾失去的。
公车依旧拥挤,人潮依旧不断,生活依旧继续。影片的结尾,德·西卡告诉我们,生活还在继续,流着泪也要前行。后来,事情又会怎样。瑞奇,小布鲁诺,罗马城,他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还有我们所不知的后来。
后来,经历过失败的我们,懂得了生活的无奈。后来,曾经背不下课文的我们,背下了专业书,拿下了四六级。后来的我们都长大了,因为我们在眼泪中看到了未来。
-END-
文 | 胖小子
审核 | 布偶猫 编辑 | 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