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
这大概会是个让我今生难忘的日子,
那是我第一次打扮成“大人”模样,走上偌大的舞台,为了我的“项目”中标,逼自己挑灯夜战,逼自己能言善辩。
其实那不过是一门大学课程的答辩会而已,而我却深以为这是一场筑梦之旅的开始。
2018年12月28日
面前是一张张自信的、青春的面庞,一如两天前的我们。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这个熟悉的场景,再见那位每次都说“你们是我最后一届学生”的老师。尽管,这句话他可能说了无数次,相同的答辩会也开展到了第十次。
而这一次,我想称这样一位“奇葩”的老师为:“金牌筑梦师”。
他是魏忠,一位非统寻常的教授,一位“学者行者旁观者”,一位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向非凡未来的“筑梦师”。
颠覆式学习
你能想到的大学课堂是怎样的?
你还记得哪些大学教授的金句名言?
你为哪一门课程看过凌晨两点的景色?
如果说以上的记忆随时间会开始渐渐斑驳,我想有这样一位老师和这样一门课程依然在我脑海里历久弥新。
魏忠教授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便是这样一门课程,让你在无数个熬着夜却毫无进展的日子里咬牙切齿的愤愤不平,让你在无数挫折中跌到谷底却又最终战胜自己的巨大满足,又让你在若干年后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醍醐灌顶……
为什么这样一节光听名字有些枯燥、深入学习后让人头疼的课程会让人如此印象深刻?大抵是因为这节课程的教学方式太过与众不同。
从前听过这样一个议题,教师传授的是知识还是智慧?
从短期来看,知识的学习看起来成效更快更显著,而从长远来看,知识相对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智慧后的创造力确实无限的。从前,我或许更喜欢短平快的知识灌输,这或许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但这也有可能满足了很多人对学习的需求;而在魏忠老师的教学中,他常说的一句话“我只教我不会的”令我印象深刻,连老师都不会的内容,学生要怎么学?
果然,在课堂上他便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故事汇”,我们仿佛也跟着他走遍了古今中外,却嫌少提及冗长的代码和复杂的公式。当时且当故事听过笑过,但回头再看,这其中无不带着“他”的思维模式下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透过他的视野,再去看待相同的问题,我们所得到的远远超越知识本身,而是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维的视角。
当然,故事听完,课程依然需要考核,痛苦于是就此降临。
这是一门没有重点和考纲的科目,甚至不需要做试卷,它的考核方式是随机组成小队,成立项目组,参与一场招标会。老师不教知识,还要学生通过这样极其考验综合性的试炼,这或许是大多数人都不曾有过的体验。
魏老师曾在书中写到:“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课程里,自我学习的能力成了最重要的品质,老师会教你如何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却并不急于将知识本身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自己寻找探索知识的路径,需要自己构建相关知识体系,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需要学会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一切本领,来的比知识慢得多也难得多,却也深刻得多,刻在我们的每一次学习成长之中,这对综合素养、意志力、创造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但我想称之为魏老师独特的教学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的淋漓尽致。
颠覆式体验
记得魏忠老师在他的书中说“对于学生未来10年不过时的是知识、20年不过时的是技能、30年难以忘记的是体验”。
我至今记得2年前我参与的那场答辩会,从着装打扮,激光刻字机启动时的淡淡焦味、于心中默念百遍的演讲词、专家导师的质疑声……
一切历历在目。
尽管多年后我不会记得大学的绩点或是高数的公式,但我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绞尽脑汁构思创意、击溃重重困境的最好的自己。
因为这段宝贵的体验,会成为未来路上最大的财富。
与不太熟识的同学组成团队、用几月时间从零开始挑战项目完整流程;化身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创意总监;首次站在偌大的台前分享展示,面对专业导师的质询泰然自若应答如流……这里的每一项都是艰难的挑战,对于大学生来说会不会有些太苛刻?
说实话,在黑灯瞎火中奋斗的夜里,抱怨是难免的。
工作后,吴虹校长总告诉我“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可能性”,这时候我总会怀念起答辩前的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逼”中,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而在工作中,慢慢就会发现,以上所有的“苛刻”的场景,就是这么真实存在的,无法逃避、且没有“补考”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做魏老师的学生,虽然痛苦,但真的太幸运,这样的项目体验的机会,30年后的我、以及所有的经历者,一定都会铭记。
颠覆式成长
当我走出校园,走进互加计划近2年的时候,再一次回到这样的校园场景,我不禁有些感慨,这好像是最接近真实工作场景的“课堂”了。而我以一个“大六”的学姐,再看学弟学妹们,体验着我们相同的体验时,除了对他们能力的赞叹外,我突然发现,原来在答辩席的这一端和那一端,心境和视野真的并不相同。
我们也曾沉迷技术、精于设计……这些固然重要,但当遭遇如何应用、商业模式的等等质疑时,曾经死扣的一些不影响关键成果的小细节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更大的格局”,这是魏老师对我们的期许。
用更大的格局,汇聚更多的资源,这背后,远不是一节课程能学的到的。
我很钦佩魏老师在博古论今的同时,又能不着痕迹的传达教人育人的理念;我很钦佩他在“学者行者旁观者”的道路上,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经营公司,还能撰写数本极有深度的书……这种跨界的思维,和人生格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这或许就像S型成长曲线一样,需要在漫长的积累后才能厚积薄发,开始颠覆式成长。
我在这样一位“金牌筑梦师”的指导下,开启了2018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很荣幸这样一位人生导师也将在2018.12.31共同开启勇气读书会,开启新的2019。
2019,我们都会离梦想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