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和我同龄的女孩领证了
我今年刚满20岁,而那个跟我同龄的女孩,领证了。
1.
寒风萧瑟的周六晚,我拖着箱子,一路地铁高铁上站下站,电话里传来我妈的声音:“你先在路边等一下,我和你小婶开车来接你,顺便带你出去吃一顿吧。”我顺势的应了声好。
家乡的夜,黑和安静都是真的,天冷也是真的,风大更是真的,不知道已经有多少辆出租车问我走不走,去哪,我站在马路的对面看着从敞亮的出口走出来的一波人群,休息日9点的高铁依然人满为患,三三两两散开,一家人,一对情侣,还有一人与等待的人碰头,只有偶尔落单的稀疏的一两个人拖着箱子,在拥挤的出租车司机的叫喊中匆忙迈过…..仿佛大家都有自己的脚步,快慢不一,目标明确,泾渭分明的划分却又那么相得益彰,让人挑不出一点错处。
我有点走神的时候,我妈和小婶来了,于是我们一起驱车到了一家火锅店。
2.
刚一坐下,坐在对面的小婶:“你表哥领证了。”
我惊讶道:“什么?!他好像没大我几岁吧,这么快?上次怎么都没听说”
小婶:“认识两个多月,女方和你一样大,就住在我们这附近另一个小区里,说不定你还认识呢”
我包裹在嘴里的水蠢蠢欲动,强行下咽:“跟我一样大!!!?那不就是……?这么早就结婚了?”
小婶好奇的很:“我有点好奇,你们现在年轻人是不是都流行闪婚,认识1,2个月就结婚?”
我沉默了,因为小婶的话把我从惊讶中拉了回来,我同样也好奇,好奇为何92年的小婶居然对“闪婚”有点不依不饶。
我决定回应她:“那你认为该怎么样才结婚?”
她一脸郑重的回答我:“我虽然文化程度一般,但我觉得两个人结婚就应该要先了解清楚对方的家庭,工作,生活,甚至更多,----因为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如果这些前提都没有,那将来很有可能会因为种种矛盾轻易地分开,甚至在民政局里多一条记录,岂不是很不值?尤其对于女方来说岂不是更惨?”
不知道我为何会脱口而出:“那又怎么样?只要自己活得开心不就好了嘛。分开的意思就是不适合,哪有那么多含义。”
她看着我笑了笑:“你还年轻嘛,你现在可以这么说,要是你到时候结婚,你妈肯定也是我这样想的。”
我们俩都偏头看向坐在左侧,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话的我妈,她一脸正经的上下打量了我一眼,我想我大概是明白了。
3.
这顿饭桌上其实还聊了很多,但是以上的这番话是我记忆最深的也是最在意的。
对于20岁领证和闪婚这件事,我能给的只有祝福。
我更无法评论,因为我其实还只是个稀里糊涂的毛头小子,在我的脑海里还没有一套成形的婚姻观,甚至说都没有婚姻观。
我也不是想有理有据地论证一下新老思想的婚姻观是如何碰撞,然后擦出点燃火药桶的火花的,在我成长的这20年里,我早已被炸的面目全非了。
我在意的是,许多人,揣着无效的紧张和焦虑,然后刻意描绘出所谓的“应该”与“不应该”。
4.
就拿结婚这件事先说吧,我们身边肯定会有很多幸福美满的家庭,自然也有鸡犬不宁的个例。在我住的小区的有限社交圈中,哪家的小孩谈恋爱了,哪家的孩子结婚了,生小孩了,又哪家的离婚了,这些早已成为茶余饭后的点心,仿佛跟自家事一样,被大家反复咀嚼。
接着,就一定会有人苦口婆心的告诉我,千万不要像那个谁一样,匆匆忙忙,一波三折,茕茕孑立,而要向另一个谁学习,努力赚钱,娶妻生子,才是人生赢家。
类似的话听得够多了,但我从来没听进去过,我压根儿不赞同。
仿佛成年后的所有大孩子在长辈眼中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应该什么时候谈恋爱,应该什么时候结婚,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要赚多少钱…..
每次我都由衷的想问:这是谁规定的?
你不是菩提,我也不是悟空,不会被三言两语的敲打就顿悟。
我,大多数者,都只是平凡的人。也是活在这样不知为何的“应该”与“不应该”的规则下的人。
可是我很怂,也不敢问,我怕长辈指着鼻子教育我乳臭未干,头脑简单。
我承认,长辈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还要多,我也承认现在的年轻人在象牙塔里呆久了就会理想化。
但是,无论我选择了哪条路,是一生孤独还是走上了人生巅峰,这个“应该不应该”的答案都不希望是谁来提前告诉我,你让我走一遭,我自然知道对与错。
现在的问题是:
这种“应该”与“不应该”的怪异规则,是求同去异的,比如谁和谁闪婚就是异,谁和谁离婚是异,谁甚至选择远离喧嚣不结婚也是异,所剩无几的才是同,才是对的完美标杆。
这种无形的规则影响的恰恰是现在还处在人生岔路口艰难选择的人。
这个人好难,身边许多人都在告诉他“应该”的捷径,于是他凭着所剩无几的理智,朝着完美标杆一顿猛冲,努力赚钱攒钱,希望买房买车,希望娶妻生子。
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他也都好可怜,因为他的那些被偷走的快乐,那些想完成而为完成的理想,没有人会在乎,回头发现自己还如此不幸的成为了苦口婆心劝说者口中的下一个那个谁。
我不认为这是个良性的循环,我也不想成为“那个谁”,所以我不赞同。
5.
再说回那顿火锅局吧
我有没有紧张呢?我承认那个当下是的。我紧张,因为发现我的同龄人竟开始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了,而我还是个没挨过社会毒打的男学生,有点焦虑起来,因为被洗脑了婚姻观后开始怀疑自己20年的人生观。
那现在的我还紧张吗?当然不,直接原因就是这事已经过去挺久,紧张的感觉我已经忘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在那个寒风萧瑟的周六晚,我为什么会望着一波人群出神:
平凡如你我的许多人,无论曾经是否辉煌过,无论你是头等座还是普通票,最终都会像这波人一样,一同从初始的某地分散成星星点点,踩着各自的步伐,踏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慢慢趋于安稳。有的人幸运至极,阖家欢乐,有的人过着二人世界,幸福美满,还有人即使孤身一人,也活得自由精彩。
彼时,就再也不会有人来破苦婆心的劝你应该如何,这夜这么黑,风这么大,这些劝说者是不会出来的,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这夜这么黑,风这么大,只有你我一个人面对。
那就一个人孤军奋战吧,让一个人成为一支骑兵。
没有谁能定义别人的生活方式,我也真心希望不再有人轻易的对别人的生活发表意见,传播无效的紧张和焦虑,大家都是被迫并且无法改变的活在这样的潜规则下,何不互相理解,相互宽容,然后互相放过?
这就是我现在解读到的那句话的含义,叫“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PS:第二天就见到了这位女方,不仅同龄,还上演了多年后互不认识的小学同学相认的戏码。我由衷的感叹:这世界真是又小又奇妙,人与人之间果然要相互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