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2.好书推荐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3.观后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一本书名《活着》的书,全文讲诉的却是死别。
福贵一个嗜赌如命的富家纨绔子弟,为还赌债不得不将祖祖辈辈的积蓄抵押出售。祖辈的积蓄毁之一旦,老父亲备受打击一气之下撒手人寰。岳父不忍女儿陪着穷苦潦倒强行带走身怀有孕的妻子,福贵带着年迈的老母亲和尚年幼的女儿凤霞居住在破茅屋,拧拧巴巴靠租来的五亩地维持生计。数月后,妻子带着足月的儿子有庆回到茅屋。靠着妻子从娘家带来的补贴和租来的五亩田地,
生活虽然拮据但勉勉强强糊口。屋漏偏逢连夜雨,老母亲突然病重,福贵带着妻子仅剩的补贴上城里请郎中。途中被抓去前线做炮兵,几次试图逃跑未果,最后一战被俘虏返乡已是数年以后。家中母亲早已病逝,女儿凤霞也因一场高烧聋哑。往后数年,儿子有庆被抽干血没了心跳,女儿凤霞死在生孩子大出血,妻子家珍重病缠身离世,女婿二喜在工地被钢筋板压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故事的最后年迈的富贵牵着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整本书最让我痛心的是有庆的死。县长女人生孩子大出血急需供血,有庆第一个跑到医院献血,但医生全然不顾有庆死活直至没有了心跳才停手。他带着善意献血结果被当作草芥一般对待。“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读完整本书,我也就理解了作者前序为什么说以旁观者的角度无从下笔。以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相继埋葬自己的至亲,但以福贵视角来说,他的一生应该也算得上苦难中带着幸福吧!即使家道中落,家中旧仆依旧对他礼敬有加。即使穷困潦倒,他的妻子不离不弃。他的子女、女婿、外孙孝顺且懂事......读整本书时我对福贵的情绪是复杂的,对福贵家道中落以至于日后的穷困潦倒我是报以自作自受的看法。成年人总要为自己选错的路付出代价,富贵少年逛青楼赌博以至于败光祖辈积蓄最后家道中落纯属自作自受。对于21世纪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面对福贵为供儿子上学将女儿买卖的行为是极度愤怒的,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多少充斥着无奈。
初读《活着》只觉得是讲诉福贵一生坎坷的故事,再读《活着》从富贵的苦难中感悟到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也就理解作者笔下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细品《活着》又能感悟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医生为讨好县长不顾医学常识直至抽干血才肯罢手,闹出人命院方也只是轻飘飘的骂了句“胡闹”。村里施行公社化,家家户户上交粮食、牲口.....砸锅煮铁......后来政府意识到公社化不可取叫停,各家粮食却是早已充公耗尽连口锅都没有,只得沦落挖草根、刨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