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成绩公布后,F惊喜有加,前所未有的超常发挥,虽只比处于第二的Q多了三分,那也是梦寐以求的超越,长期淤积在胸口的苦闷顿时烟消云散,浑身轻松起来。
虽然如此,F并没有感受到同学们的羡慕眼光和衷心祝贺,相反却比平时更疏远了他,纷纷转向屈居第二的Q道喜,仿佛商量好似的,要给他脸色看。
有些有意无意的话传到F耳朵里:“他家那么有钱,一定找关系加分了,要不怎么可能考的比Q好?”、“听说在考试期间,F每天都打进口的氨基酸,几千块一支呢!”、“嗨嗨嗨!我说的可是实情嘿,只要有钱,就能买通监考老师,雇佣枪手。”
F象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耷拉着脑袋,走自己的路,繁茂的梧桐树叶间筛下的盛夏阳光,照在斑驳的脸上。
F不理解,明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认可和祝福呢?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富二代?
F和Q都是学霸级的人物,一个出身豪门,一个家境贫困。
Q的家庭情况有目共睹。一场意外,父亲从工地的脚手架上跌落,高位截瘫,母亲体弱多病,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几亩薄田,又没有精壮劳力,温饱都成问题。要不是Q勤奋有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早就辍学回家了。
F的富裕大家却只见识过一次。那是高一入学时,F的父亲用宝马车载他报到,甫一下车便引来围观,父亲自然是春风得意,F却浑身不自在。虽打小就有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却没养成张扬的个性,况且极为自负的他,不想让同学们背后议论他是因为有钱,才得到就读重点高中的资格。
入学后F一改往日的懒散作风,学习极为刻苦,门门功课皆优,且行事低调,衣着饮食也看不出他是豪门少爷。F一直努力改变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洗脱自己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可无论如何刻苦,成绩总比Q差那么一点,F的争强好胜,促使他更加发奋。
高考终于报了一箭之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再次惹得同学们的误解,以为他是靠金钱挣得的好名次。
F的努力同学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其实也明白高考靠的是真本事,可内心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在他们看来,F生活无忧,家庭背景更是强力支柱,学习成绩优秀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崇拜、宣扬的必要。倒是Q,在逆境中成长,独身一人扛起全家的希望,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的成绩一分一厘都是真金白银,是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高度,赢得的尊重,是同学们的心甘情愿。
相比Q来说,F的不被认可,欠缺的不是努力,也不是智力,而是少了一个支点,一个将他的努力衬托的更有意义的托辞,以使更多人看到并理解。这个点可以是自身遭遇的不幸,可以是一场意外的影响,也可以是天灾人祸的打击。有了支点,便有了令人奋进的借口,便有了惹人同情的悲情。
02.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重庆一名高三学生为父亲捐献骨髓,却与高考体检冲突,错过了体检就意味着放弃高考,这名学生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义无反顾,选择了为亲情的付出。
乍看这条新闻,一般情况下,会对这名考生的深明大义报以掌声,以孝为重,放弃个人前途,是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捐骨髓救家人,伦理适当,道德正确,体现的是万古相传的孝道,表达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然而自有骨髓移植以来,配对成功率最高的,必然是亲属群体。每年的骨髓移植成千上万,半数以上都是在亲情之间传递爱,这样的事件早已过了新闻报道的红利期,极少再有媒体关注。
倒是与高考体检的冲突,刺激了舆论的痛点。体检关联着高考,高考关联着前途,前途关联着一生,一条线捋下去,结果便是捐献骨髓本身成为极大的牺牲,这种牺牲已经超越了父子情深的界限,道德的天平向着一个充满阳光的未来倾斜,一位父亲的生命却显得如此不重要。
亲情之间的付出是人之常情,原本没什么争议,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善待弱者,千百年来达成的共识,更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然而这件捐献骨髓的“小事”竟然入了媒体的法眼,根本原因在于捐献与高考发生了冲突,有了博取同情的泪点,完全是支点的功劳。
支点可以无限放大事件的影响力,将微不足道的一面展示在公众面前,将道义的天平重新校准,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支点延伸的那个方向。
03.
小B在南方一家报社做实习编辑,勤勤恳恳,谦虚谨慎的学习,有一天主编交给小B一项任务,采访市医院的一名外科老专家。
这是小B第一次做采访,内心忐忑之余,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天晚上直接失眠,满脑子都是有关采访的镜头。小B认为这是主编对他的考验,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把采访做的滴水不漏。
第二天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采访事宜,一个人做事不存在分工的难题,省掉了协调的环节。自己查资料,定采访题目,电话预约老专家,准备好纸笔、录音设备,便直奔约好的地方。
老专家和蔼可亲,全力配合,小B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现场气氛融洽温暖。两个小时的采访,却仿佛一整天,从老专家的事迹中,小B读懂了做医生的艰辛和委屈,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采访结束后,小B把自己关在宿舍两天两夜,终于完成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采访报告。自认为写的真实、感人,有质感,立意新。
兴冲冲地交给主编,殷切期盼能顺利通过,得到主编的表扬。主编看过之后说:写的很细腻,但缺少点东西!拿回去重写。
一句话就够小B消化好几天的。缺少点东西,缺什么呢?
反复修改三次,每次主编都是一样的评语,每次都语焉不详,小B猜不透主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甚至怀疑主编在故意刁难,不愿让小B顺利结束实习,一个免费的劳工谁不想捏在手里?
第四次修改呈上去后,主编有些愠怒,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老专家到处都是,纯粹写实,的确能展现医生职业的伟大,但凸显不出所要宣传的人物性格,如果加入一些平常人没有的元素,整篇报告就显得有精神了。
小B似懂非懂。连夜进行第五次修改,把原本健康的外科专家写成患有膝关节暗疾的病人,每天忍着病痛为患者手术,一站就是数小时。
主编满意地点点头,仿佛在说:孺子可教也。但小B心里却不是滋味,宣传的目的在于让更多人了解事实,为精彩的人生喝彩,而加入虚假的情节,岂不是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主编称这种有意安插的事迹为支点,因为支点的存在,老专家的形象更为饱满,有了与众不同的亮点。膝关节疼痛本身平淡无奇,但与专家进行手术的艰难捆绑在一起,就是一针催化剂,把老专家铺垫烘托的更加伟大。
04.
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令人不解的事情,明明很努力,明明考虑的很全面,明明是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却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尊重,你的付出,你的微笑,你的坚持,仿佛被人忽略,成为透明的空气,人人视而不见。如果不换个角度考虑此事,有可能会一直蒙在鼓里,做事始终差那么一点点,也正是这一点点决定了你的命运、你的前途。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人的能力有限,事件造成的影响也会拘囿于狭小的范围,单凭一个人、一件事,想要引起注意,获得认可,一定不容易,然而找到一个支点,利用支点的放大效应,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整个社会都在急躁的海面上浮沉,既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又想慵懒地晒着阳光,喝着冰啤,在沙滩上吹海风,新科技的发展,催生了大量便捷的应用和工具,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免却了繁琐的手工计算,互联网检索的流行,开启了智能搜索的便利之门,汽车、飞机的普及,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这一切都是生活中的支点,有支点才有效率,有支点才能进入新的高度。
倘若你的付出没有获得认可,那么请想一想,是否缺少一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