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抽空看完了简里里的《你是一切的答案》。文笔清淡却戳心,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作者的小平凡与大智慧。
几周前,随着学习心理学的深入,我的心理状态几乎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像突然开窍了一样,更加接受当下的生活,对未来也有所期待,更重要的是,相信“我”能够实现这样的期待,而且觉得即使没有完成,我也有能力对目标/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也同样会走过充实而有收获的路程。这就是传说中的“安全感”吧。但又因为这种状态的“前所未有”,所以内心还是隐隐担心,这个状态会不会突然消失或者反转?事实证明,特此好的状态的确会均值回归的,人不可能一直鸡血,随着学习工作任务的增加心情趋于平静。不过会感觉到,现在的均值水平和之前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当然现在说还为时尚早,仍有待后期验证。
说说这本书,作者简里里Jane是公众号“简单心理”的创始人,此号应该是心理学领域的代表公号了。我几年前开始关注公众号,然后又参加里面的心理学课程,课程的群里有人推荐了这本书。此前,我对简里里本人并不了解,只是觉得一定是很厉害的人才会做出这么好的公众号。
印象很深刻但是没有完全理解的,是简单心理的官方介绍:“一个脸皮很薄的心理学公众号”。确实,它和KnowYourself比可能显得没有那么年轻且会玩儿,它含蓄内敛但踏实,文章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治愈感,如果这个公众号是个人,它一定是个内向者。道理都懂,可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公众号会把脸皮薄专门作为自己的标签。
看了书之后,对这句话仿佛稍微加深了一些理解。简里里之前做过大学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大概还是在清华。而她的这本书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对咨询师“内心极为强大”的幻想。她多次写到她的脆弱和艰难,儿童时期的创伤,以及不时的哭泣。
书中有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大意是说不能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是“完美的”,“全能的”,因为这样的话,来访者反而会有很大压力,不愿把自己的最不完美的一面暴露给你看。她也提到,心理咨询是一个和来访者一起沉下去,再一起浮上来的过程。如果自己“太完美”,可能不会真的和来访者一起先去经历痛苦,再带他看见曙光。看了这段话后,我觉得这真是个难以拿捏的尺度呢:既不能“不完美”到让人不想相信你,又不能“完美”到让人不敢靠近你。可人总归不完美的,或许,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做真实的自己就足够好了吧。就好比简单心理的“脸皮薄”,它可能算不上一个优点,但是是一个很贴切的特点。
她还提到,心理咨询能够让她见证另一个人的生命,这个过程就使得自己足够谦卑。我感到被这句话触动,但是目前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只是觉得,这是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修养,虽然做的工作是在帮助别人,但是要时刻带着谦卑的心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他人的不完美,而非出于通过以救世主的心态帮助他人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谦卑可能也是“脸皮薄”的体现吧。关于帮助别人的姿势,我最近也有一些思考。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的大部分时刻,自己也是快乐的,而这就已经足够了。帮助他人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强求,所以也不必强求被帮助者要给自己什么样的回报。刚好看到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如果帮助别人后,要求别人感恩,对方反而会产生“亏欠感”。相比于“感恩”会让受惠者提升与帮助者的关系,“亏欠感”反而会让受惠者想逃避帮助者。
书的名字听起来比较积极,可是却隐隐感觉有一种“丧丧的”调调。这可能是见到,体会过,并真正接受了生活的无奈后的表现吧。生活如此艰难,但你可以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