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已有十年,我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
上高中的时候,零用钱很少,在新华书店看上一本书,会来来回回去书店翻阅好多次,犹豫许久,最后下定决心把心爱的书带回家,那种心满意足的喜悦简直无法言表。
仔细给书包上书皮,写完作业就会迫不及待地拿出来翻阅,读过一遍又一遍。我书柜中的《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契诃夫小说集》、《红楼梦》都是那时买的。
上大学后,很少买书,图书馆的书都看不完呢。
独独买了一本《史记》,啃了好久,书上画了好些波浪线,依旧只零零星星读懂了些从前就很熟悉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伍子胥复仇......
工作后,经济宽裕了很多,书是成批成批的买,常常一次收到好几本书,但把书的塑封拆了后,略微翻一翻,想着有时间有心情再拿出来好好读读,就往书柜里一塞,再也没拿出来看了。
生活、工作忙是忙,也绝没到没时间看书的地步,但总感觉没了年少时读书的心气和心境,有点时间,就被手机牵着走了,随便看看新闻和文章,玩几盘小游戏,一晚上就过去了。下定无数次决心戒网,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还是什么也没做成。
今年四月经历一些事情后,我又一次感到人生、青春的短暂,自觉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我打开书柜,决定从头开始读书,这本《史记》的扉页上清楚记着2017年5月6日,正是我大学时买的那本。恍惚之间,十年已过,我仿佛回到读书的时光。
选择从《史记》读起,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从前几次读起《史记》,没有读懂、读完,是我的一个遗憾,也让我对这本书有很多特殊的感情,好像再见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有些亲切的感情。再者,对读过的内容多少有些印象,好过翻开一本完全陌生的书。若我能静下心来,将这本大部头文言文著作读完,对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重塑认真读书的心态和习惯后,读其他的书籍也会更容易。
二、抛开个人感情,《史记》记载了中国历史的源头,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汉风云,弄懂这段时期的历史,就等于了解了中国诗词文章、哲学思想的起源。读过《史记》,再看《诗经》、《左传》、《国语》等书,就会清楚的看到,这些诗歌和文章的历史背景,往前推、往后数,发生了哪些事情,对其中人物的思想和做法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了这些基础,对与之相关的诸子百家思想,乃至后世文学演变,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我的读书计划从《史记》开始,没有设置中转站和终点,我打算顺着这颗大树,随着兴趣,在这段时间,多读些中国历史、哲学相关的书籍。
作为一个历史小白,再次翻来这本书,依旧发现很多难题。这些难题对于熟悉历史的朋友来说,可能很简单,甚至有些好笑,但确是横亘在我面前绕不过去的一座座小山。
《史记》跨度时间长达近三千年,出场国家和人物众多,而且很多君王和他们的后妃谥号相同,秦灵公、晋灵公、陈灵公、郑灵公......这么多公,哪个是哪个年代的,一不小心就混了。后妃们光姜姓女子就一大批,齐姜、哀姜、庄姜、宣姜.......每个“姜”姓氏的女子后都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要分清她们所处时代和人物关系就够费劲了。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春秋时期弑君事件和大小战争众多,《史记》采用“互现”法,在本国传记中,详细介绍本国发生的事件,对于他国发生的大事件也会一笔带过。
我常常看一篇传记时,刚弄清这个国家详写的事件,对其中一句两句提到的他国事件又会一脸懵,如看《齐太公世家》时,司马迁详写了周西伯遇姜太公、齐桓公争霸、齐晋之争等大事件,也有一句话介绍一个事件,“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昭公元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这些事件我都有点印象,又不太想的起来,只能又翻到相关篇章里,再看一遍相关章节。
这种种问题,再加上众多文言词汇,不认识的古文字,重读的进度很慢。
我抱着陶公“不求甚解”的心情,只求得到读《史记》的乐趣,默默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只求读懂基本事件和人物关系,至于深层次的东西,留待以后吧。
为实现这个基本的读书要求,我在网上打印的几份资料,依次是春秋各国诸侯年表、《史记》弑君事件、《史记》战争事件,读书时,再碰到出场诸侯王,对照一下诸侯年表,就可知道此君所处年代,和同时代其他国家的王。《史记》中春秋战国一大半事件基本都是弑君和战争,看到忘掉的事件,查下打印的弑君、战争事件,马上就能回忆个大概来。
网上春秋时期的文章众多,我找到一篇比较详细的专讲春秋的帖子,逐渐理清了一些同时代存在的国家、国君们互相之间战争、联姻、勾心斗角的关系,再看史记时,就好玩多了,一个个人物的性格、经历仿佛立了起来,活生生的,不再是历史烟海中铅字下的干瘪人物了。
这样不得章法、没有师承的一通乱读,也不知能不能读得书中深意,但这样按自己的方法读书,又让我让我燃起读书和求知的欲望,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已经足够。
夜深之时,把手机搁到一边,翻阅一章《史记》,和书中帝王将相、英雄美人重温过去的风云变幻,作为一天的结束,真是快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