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情的人,总会对仪式感这种虚幻的东西过分依赖与放大,
哪怕连看本书的小事,也需要一个恰当的时间节点,就比如我。
1.
很多人都是先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惜别》或《斜阳》之后才想去读《津轻》等其他作品,其实我在读《津轻》之前,曾经有好几次想读《人间失格》,那种消极颓废的情绪似乎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可是每次和朋友们说起来我想去读一下的时候,总会被各种劝说,或是因为“你最近的状态不适合读这本”,或是说“你这个性格还是去看别的吧,我可以给你推荐适合你而且我觉得好看的书”,或者其他的。最后一次是小丸子看完之后给我描述了一番,将看完后心里的那种压抑和憋闷详细形容了出来,我好像彻底失去了再去看《人间失格》想法,直到读完这本《津轻》。
2.
太宰治曾经自杀五次,最后一次是在一九四八年,和仰慕他的女读者投河自尽结束人生苦旅,因为他也被称为“一个死得最多的日本作家”。
《津轻》的风格和他作品的整体风格都不一样,没有放荡酒色,却有与旧友的对酒当歌;也没有心灵矛盾和哀伤为人的挣扎,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故乡津轻的那份不一样的温暖和爱。出版社在这本书的腰封上对它的定位是“太宰治自传性随笔,对故乡的温暖记叙”,其实感觉更像是一本特别的游记体验吧。
3.
“走向崩坏前,太宰治心中仅存的风和日丽”
《津轻》中的故乡,不是回忆中的故乡,而是要归去的故乡,要告别的故乡。
“那个他想离弃的生命,就是他燃烧的生命;而他离去的故乡,正是他留恋的母土”(吴明益)。全书除序章之外的五章,分别为:《巡礼》《蟹田》《外滨》《津轻平原》和《西海岸》,并不是那种无聊的关于地理风貌及民间历史典故的赘述,而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游历,每一处都会引用史料,可是真正吸引我的是每到一处都有友人等候,正是和他们之间的这些有趣的经历才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太宰治,对他的认识也会更加丰盈饱满。
4.
全书整体的感觉都是明丽温暖的,多轻松有趣,偶尔也会让人觉得酸涩,比如在第四章《津轻平原》中,回到自己出生地金木町老家,有一段关于他和自己两位兄长关系的描述:
“晚饭......”大嫂问我,“你想在一楼这边吃吗?其他人都在二楼就是了。”
我有些犹豫,不晓得如何面对两位哥哥时该如何拿捏分寸。兄弟礼仪的亲疏程度该怎么衡量?谈话只能点到为止还是可以畅所欲言?
“如果不会添大嫂的麻烦,就到二楼吧!”我心想,如果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喝啤酒,好像故作清高,太不合群了。
......
再向大哥和二哥为久疏问安致歉。大哥和二哥都只轻轻点头,“哦”的一声算是回应,这是我家的一贯作风。
即使是自己立志文学而抵抗家族势力的原因,但是这终究不像是对于家应该有的记忆和感觉。
5.
全书印象最深刻的,绝不是对于各地风光的赞美和吸引人的与旧友之间的趣事,而是关于他将要去旅行前的对话。
“我问你,为什么要去旅行呢?”
“因为苦闷啊!”
“你成天嚷嚷着苦闷呀苦闷呀,这话谁信呢?”
“正冈子规三十六、尾崎红叶三十七、斋藤绿雨三十八、国木田独步三十八、长冢节三十七、芥川龙之介三十六。”
“什么意思?”
“那些家伙死掉的年纪呀!他们就这么一个接一个死了。算算,我也快到那个年纪了。身为一个作家,这个年纪正是紧要关头。”
“那就是你所谓苦闷的时候吗?”
“什么呀?别瞎说了!你多少总也明白一些吧?不说了,再讲下去就像故弄玄虚了。喂,我出门旅行啦!”
在写《津轻》之前,太宰治已经尝试过四次自杀,未遂。
而这段对话,他故作轻松的样子,可是内心是多么的绝望与不安啊!
“太宰治说他有一位前辈将诗句“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翻译成“唯有再见才是人生”,相逢的喜悦转瞬即逝,离别的伤心却黯然销魂、如影随形,因此我们一生都得活在告别中”(吴明益)。
读到这里,我觉得是时候读一下《人间失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