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作用之一: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货币提供的第一个帮助,就是人们用不着满足交易中对双重偶然性(double–coincidence)的要求了。
在物物交换的年代,人们达成交易是有条件的。我有面包要出售,同时我需要牛奶,这时我必须遇到一个刚好手上有牛奶要出售,同时又需要面包的人。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达成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偶然性。
遇到一位卖牛奶的人,这是第一重偶然性;这个人也需要我的面包,这是第二重偶然性。两重偶然性加在一起缺一不可,这并不容易。两个人相亲相爱,也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所以也很不容易。幸运的是,有了货币的帮助以后,交易就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了,只要满足一重偶然性即可。货币作用之二: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得交易当中的质检成本大大减少。
货币作用之三:增加市场交易量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在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个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的要求,质检的成本大减,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交易量大增。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幸福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我们再来看商业银行是怎么创造货币的。
假设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有1000元钱在流动,人们利用这1000元钱进行交易。而这个社会里有一个商业银行系统,专门帮人把钱存起来,然后再贷出去,从中赚取利息的差价。
我们想象一下,这1000元白天落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晚上下班时人们迫切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这笔钱再存到商业银行体系里去,这时商业银行多了1000元。
而商业银行收到钱以后,它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把钱再贷出去。那些借到钱的人,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钱花出去,因为借钱本身是要支付利息的。
这些借钱的人把钱花出去以后,到第二天下班时,所有口袋里有钱的人,他们迫切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又是把钱存回到商业银行体系里去。
经过这两天的过程,我们看到商业银行的账户,从第一天只有1000元,变成了第二天的2000元,到第三天变成3000元。一天一天地累积下去,银行账户上的钱,在无止境地增长。但这个社会原来总共流通的货币也就只有1000元钱,这就是一个创造货币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无止境的,商业银行体系不能这么肆无忌惮地创造货币。实际上政府对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有规定:它们在收到储户的存款,再把这笔钱贷出去以前,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所谓的“法定准备金”。
假定政府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那意味着银行第一天收到1000元以后,只能拿出其中的80%,也就是800元贷出去;
第二天这800元放到市场里去,再回流到商业银行体系里,商业银行又必须留下其中的20%,也就是160元作为准备金,于是只有640元可以贷出去。
这样循环往复,最后1000元钱在20%的法定准备金率限制下,就只能创造4000元钱的新生货币。再加上我们称之为基础货币的1000元,就导致整个社会只有5000元的货币在流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这里的“物价”指的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而是指一般的物价总水平。通货膨胀的概念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它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第二,是持续的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