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都是一节一节的来读,因为怕自己为了求量而不求质。昨晚看到孝,发现5-8竟然都是在讲一个问题,叫做孝。夫子很有意思,编排的人也很有意思,故意把夫子对孝的不同回答放在一起,让我们来参考对比阅读,进而了解夫子的思想。那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因为问的人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真正是各有各理。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孟僖子的儿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孟僖子贤而好礼,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孔子曾说过“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因此作为子,而且是贤人之子,首先无改父道就是孝。而后面孔子又专门告诉樊迟他说的无违是指不要僭越礼,这就是专门针对在高位的孟懿子所说,因为当时等级制度鲜明,不同级别,生死葬祭之礼所使用的人物器具都有不同,而作为三家大夫之一,除了对父的孝,还有对国君的孝,因此,不僭越礼法,即使一种对国的孝。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也就是孟懿子的儿子来问孝的时候,夫子的回答就比对他的父亲的回答接地气儿多了。我们都知道,父母一生对子女的关爱,那是方方面面,说都说不尽的。如果除了像疾病这种不由人控制的外在因素外,我们在其他行为处事方面都能自立自强,不给父母添麻烦,让他们安心,那就算是孝了。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的时候,夫子又是怎么回答呢?说孝顺不止是赡养,还要对父母尊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也养马养狗,如果我们不从心尊敬自己的父母,只是给他们口饭吃,给他们间房住,那和饲养这些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国家也有法律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里的赡养就是一种对底线的吃穿住方面的供养了,所以把它称之为义务而不是称之为孝。想做到孝,衣食住行自然不可少,但还远远不够。主要是要从心底对父母有尊敬和爱护之情。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我们是否能从心底像父母小时候爱护我们那样去爱护年迈的他们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的时候,夫子的回答就更进一步了。不仅要养,要照顾他,对他有礼,还要做到不色难。色难怎么回事?说通俗点就是没有好脸色。都说相由心生,脸色不好,说明心里不悦,你心不悦,父母如何悦的起来?
所以,几千年来,孝真的是一个大话题。孔子从大的礼说到小的衣食住行,从外在的恭说到内在的敬都在阐述孝的真谛。那么我们怎样做到孝呢?
1.向善而自立。首先我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不要让父母成天为我们提心吊胆;其次尽量自立,少啃老,先不说养好父母,至少养活好自己,不给他们添负担。
2.恭敬有礼。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对父母要恭敬有礼。不要因为他们是父母,就觉得他们一切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要心存感恩。对他们如果做不到体贴入微,至少也应该恭敬有礼。而不是在外人模狗样,在家凶相毕露;在外对同事对领导对情人伏小做低,奉承迎合,在父母面前就趾高气扬,一幅大爷样。
3.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礼是表,敬是心。如果做到了对父母的礼和敬,推己及人,我们都愿意别人理解我们,真诚对待我们。反之亦然。那么我们待自己的父母更要真诚、理解。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多花些时间去陪伴他们,和他们沟通,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孝了吧?